慧灯静修小组 

慧灯静修小组 

1980 年,继程师父在圣严禅师座下学习禅七及担任护七后,在圣严禅师许可下,继程师父开始在马来西亚教授静坐课程,让学员能有修学静坐的机会。

这些课程中的静坐属短期性,效果并不显著,在教授理论之后,仅剩少量时间学习基本方法,令学员无法将更多时间投入于实习中。

由于密集禅修课程的训练方式,能够对禅修的体验及深入产生更大效用和成果,鉴于密集课程对禅修者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继程师父在多年思考及酝酿后,亲赴台湾面谒圣严禅师。

在与继程师父长谈,并了解其悲心誓愿后,圣严禅师逐依禅门传统,正式传授法脉予继程法师,沿承近代伟大禅匠虚云老和尚之临济法脉,成为临济义玄下第五十八代、虚云老和尚下第五代传人,赐法号「传显见密」,允许继程法师主持静(坐)七课程。

1985 年12 月22 日至29 日,继程法师依照圣严禅师订立之密集禅七作息与规则,在太平佛教会开办第一届静(坐)七,以教授止观法门(数息)为主。

2007 年起,继程师父开始主持并指导话头禅法与默照禅法,汉传禅法自此在马来西亚掀开崭新的篇章。

 

宗旨 

  • 指导正确的修行观念与方法。

  • 提供密集的静坐课程。

  • 贯彻修佛法「解行并重」的指导。

  • 培养有宗教经验与宗教情操的弘法人员。

 


徽章

  • 徽章图案设计之呈现,乃行者正在修禅打坐的姿势。

  • 三个红圈代表修学佛法的总纲 —— 戒、定、慧三增上学。

  • 每个红圈以直线连结,意指戒、定、慧三学乃互相连贯、相辅相成的关系。

  • 六角形代表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 椭圆则表示结跏趺坐的下盘。

 

禅修师资小组

继程师父亦成立禅修师资小组,与行政单位共为互动关系。禅修师资小组负责初级禅修课程之教学指导、时间编程与课程推广,并于 1997 年起定期举办师资训练营,以培养具备禅修教学资格的专业人员。

禅修师资小组设有初级(班首)、中级(助教)、高级(讲师)教师,须经继程师父认可妥任,各负不同职责与角色:

⑴  初级教师(班首)
  • 可指导十位或以下学员。超过十位则须请示该区助教,或邀请助教前来指导。
  • 短期或长期带领静坐共修班,负责控制时间并示范、引导瑜珈运动。
⑵  中级教师(助教)
  • 可指导廿位学员。若超过廿位学员,则须有一位班首协助。若指导超过四十位学员,须先征求师父同意。
  • 短期或长期带领静坐共修班。
⑶  高级教师(讲师)
  • 督导助教、班首。
  • 主讲于密集禅修营/师资讲习课程。
  • 含摄中级教师之各项条件。
(附注):
在班首或助教需要,或该区缺乏班首、助教之情况下,可由学长协助带领静坐共修班。学长并非禅修师资小组之成员(也可能来自禅修师资小组),协助某班首或助教带领静坐共修班。
 
学长
  • 协助班首或助教带领静坐共修班。
  • 仅负责控制时间与带领瑜珈运动。
  • 不能开示及教导方法。
  • 曾参加静七课程,并当过一两次监香。
  • 须获得师父允可。
  • 每年参加静七课程至少一次。
     
监香
  • 禅修密集课程进行期间,师父亦另委学员担任监香,以协助照顾禅众用功。
  • 监香并非禅修师资小组之成员(也可能来自禅修师资小组),其角色职务仅限禅修密集课程期间,并随着禅修密集课程的圆满而结束。

禅之方便

心虽散放,生活虽琐碎,但肯用功用心,渐渐还是可以置心的,若与静态用功连贯,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凝然成片,身心统一、内外统一,也非不能之事。

禅之入处

「心性本净,佛性本具」之信念在禅门,在佛教界,乃至社会群众,皆为普遍共知之真谛。在禅门修禅特重之,并以之为坚定信念而修。故禅僧修禅时,皆已具此正见正念,修禅时,自能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不至盲修瞎练。

禅之悟境

心净而自在,住于无以名喻之乐中,此等境界超越时空相对之境,此即为常(此常非与无常相对之时间的永恒相)。因此见性开悟者,超越一切相对的、世间的无常、不乐、无我、不净(四正见)与常、乐、我、净(四倒见),证得绝对之常乐我净。

禅之思惟

其实禅的方便、入处,与悟境在禅兴盛时,都生动活泼的在发挥着,只是文献中没有很有系统的记载,或禅师们没有详细的整理出来,但在禅师的教导中,以及文献的资料中,都有完整的内容,问题在如何去整理。

禅的体性

法性本然,心性本净,故禅的修行,只是显发本净之心的体用,不是寻什么求什么、灭什么加什么的,但又不是返本还源的本体或梵我。这一切无他,佛法之特质:无我、无自性尔。

禅的修证

佛法的开悟在证得无我、无自性,而对无我、无自性的理,先当从闻思文义法中去建立,对此真谛有思惟上的理解,观念上的确立,而不移信念,才能依此而修慧。在止的功夫上修慧,才是观,依此观才得现证慧。

禅的三心

平常人亦可修禅,或说所有的人都可以修禅,只要他肯用心,有耐心、有恒心的老老实实的用功,功夫在恒常用心的应用中,必能渐渐深入其心,稳稳安住。若不肯如此用功,再好的老师,再妙的方法,再高的「天赋」,都是虚幻不实的、无常无我的。

禅的兩意

能观之心空,所观之境也空,空即是空。则能所相泯,一切皆空,不只无相,亦无自性、无心。能所相泯则一切空,证空则泯一切相与性,破除我见,断自性见,不再有分别,不再执着,彻底放下,一切自在。

一、观止

初修禅定或止观法门者,皆需调和身姿及呼吸,而应用呼吸之观及数作为调心法者,颇为一般,亦为观呼吸法之应用,如此数数呼吸则为数息观,如随呼吸而凝住心念为随息。这些方法皆为具体而实用的,尤其对散心者或妄念多者,是为止心之良方也。

二、观想

从无常无我之照见中,也知一切法本无生,常自寂灭,一切现有皆依空而立,因缘生因缘灭,故一切现象皆为假相,虚幻不实,但其因缘具足故而现行,触之而感觉真实。其实连触及感觉等作用,亦莫不是依缘而有,同样的虚幻不实的。

三、观念

平常时我们也会知道我们的念头转得快,又很多,但这种知道都是比较表层的,或比较粗而容易觉察的念头,才会发现到。当我们有机会修学止静的方法,先将心摄回,不让心随着五根向外攀缘,而能反观内心。此时就会更清楚的看到许许多多的念头在转动了。

四、观心

能观的心若渐渐沉下、稳定、专一,只提起此观照之心,随着念头自然的生灭及方向,清楚照见,明明白白,而能观之心如如不动,便能更深的沉入,而不同深度的微细念头,也逃不过照见之观心。妄念与善念皆是念,皆为生灭之相,皆有其各各因缘而生灭,故皆为虚幻。

一、禅修

身心在出现各种反应时,有些是内在的,只是从体内及内心里产生,并没有显现为外在的作用。如此反应则当事者才会较清楚的知道和感受,但对于状况,也许还不会明白,或如何处理。因此需要与有经验或知识的老师沟通,从中去明白其状况,并以方法处理或调整。

二、禅悟

在禅者简单的生活及单纯的内心,他是「立处即真」,「当下即是」。法界是一个整体,在空间上是一个没有圆周的圆,禅者所立之处,即为此圆的中心;在时间上是没有始终的流,禅者所住之点,即是此流的永恒。

三、开悟

悟是悟得一切法空无自性的本性,彻见生命个体的本牲,故而不再执有实、有常、有我,从而灭去造业流转,生死不息的原动力,即破我见,灭我爱、我慢,生命个体在因缘组合中,仍然现为生灭的假相,但因见此虚幻之相,故而不再执染,从而不再因此「我」而造作流转。

四、见性

明心见性所成的佛,乃理性上、自性上的,尚未证得,是否如此深彻、透彻,尚有见因缘,因此见性者,尚须保任,继续在事相上进修,至此所明之心,所见之性通通透透,彻彻底底,完完整整,圆圆满满的明见,而充份发挥。

一、唸佛

平常教人念佛者,多以数量为重,如念佛多少次,或一日要念几千或几万声佛号,因此念佛时便重量而往往忽略了念佛的质。结果是散心念佛,或成为惯性的、机械化的念佛,套一句话就是:佛号与妄念齐飞。

二、礼拜

如果我们虔诚的礼拜诸佛菩萨,只是出自一片诚心,对佛菩萨圆满功德表示无限的敬佩,对佛菩萨广度众生之悲愿与行持,表达崇高的敬意,对佛菩萨积极弘法利生而使我们得闻正法,流露我们无尽的感恩。而从佛菩萨的种种德行中,再建立自己学佛的模范,发愿去学佛菩萨的大愿大行。

三、出静

禅修的功夫不只是在止静时用功,虽然功夫要深入应有静坐方法,但能在静中用功,又能在动中用功,功夫才能相续,才能成片。对真正修禅者而言,这才是真功夫。

四、经行

慢步要沉稳,快步要轻松、散步要悠闲,在身心真正放下时,是有这样的效果的,不过在经行时,快步法也往往会成为禅师逼众的方法,用快步行将禅众逼入思惟的「死角」,有时也会有效用的。这时快步就不轻松而有着紧逼的感受了。

顯示 1 - 20 / 22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