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讀

怎樣如理思惟《心經》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圓滿成就或修行過程階段。行般若便能照見五蘊皆空,行般若的宗旨便是度一切苦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般若,度一切苦厄是波羅蜜多。簡而言之,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指所修的「法」;修持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是「因」;證悟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則為「果」

從求觀音到做觀音

我們的六根、六識的作用,其實就是心的整體作用,只要達到統一境的時候,便能六根圓通,它們的作用即能通達。這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層次。所以,即使苦惱的眾生無法發出求救的聲音,觀音菩薩一樣知道他們的苦惱,菩薩還是會隨類現身給予慈悲救濟。

  
  

      

新書出版

《人生佛教概論》

《人生佛教概論》

《人生佛教概論》啟發深刻思考,讓世人明白佛教並非止於教義或信仰,而是可以深入生活的人生智慧。太虛大師用他的一生,為我們示範如何在紅塵中修行,如何在人世間的苦難中找到解脫,這不僅是對佛教的傳承,更是對世..

RM24.00 RM30.00
《一代人天師範》

《一代人天師範》

本書透過細緻描述,讓我們窺見弘一大師的精神內涵,以及他如何將人生昇華至至高境界。《一代人天師範》不僅是弘一大師的生平描述,更是對佛教精神的深入詮釋,使我們深入大師的精神內涵,並從中汲取人生智慧。..

RM28.00 RM35.00
《文心堂佛造像印》

《文心堂佛造像印》

..

RM31.50 RM35.00
《禪外再傳》

《禪外再傳》

..

RM31.50 RM35.00
  

      

慧燈文選

禪之方便

心雖散放,生活雖瑣碎,但肯用功用心,漸漸還是可以置心的,若與靜態用功連貫,久而久之,功夫純熟,凝然成片,身心統一、內外統一,也非不能之事。

禪之入處

「心性本淨,佛性本具」之信念在禪門,在佛教界,乃至社會群眾,皆為普遍共知之真諦。在禪門修禪特重之,並以之為堅定信念而修。故禪僧修禪時,皆已具此正見正念,修禪時,自能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不至盲修瞎練。

禪之悟境

心淨而自在,住於無以名喻之樂中,此等境界超越時空相對之境,此即為常(此常非與無常相對之時間的永恆相)。因此見性開悟者,超越一切相對的、世間的無常、不樂、無我、不淨(四正見)與常、樂、我、淨(四倒見),證得絕對之常樂我淨。

禪之思惟

其實禪的方便、入處,與悟境在禪興盛時,都生動活潑的在發揮著,只是文獻中沒有很有系統的記載,或禪師們沒有詳細的整理出來,但在禪師的教導中,以及文獻的資料中,都有完整的內容,問題在如何去整理。

禪的體性

法性本然,心性本淨,故禪的修行,只是顯發本淨之心的體用,不是尋什麼求什麼、滅什麼加什麼的,但又不是返本還源的本體或梵我。這一切無他,佛法之特質:無我、無自性爾。

禪的修證

佛法的開悟在證得無我、無自性,而對無我、無自性的理,先當從聞思文義法中去建立,對此真諦有思惟上的理解,觀念上的確立,而不移信念,才能依此而修慧。在止的功夫上修慧,才是觀,依此觀才得現證慧。

禪的三心

平常人亦可修禪,或說所有的人都可以修禪,只要他肯用心,有耐心、有恆心的老老實實的用功,功夫在恆常用心的應用中,必能漸漸深入其心,穩穩安住。若不肯如此用功,再好的老師,再妙的方法,再高的「天賦」,都是虛幻不實的、無常無我的。

禪的兩意

能觀之心空,所觀之境也空,空即是空。則能所相泯,一切皆空,不只無相,亦無自性、無心。能所相泯則一切空,證空則泯一切相與性,破除我見,斷自性見,不再有分別,不再執著,徹底放下,一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