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園地

文章園地
此處將持續刋載繼程師父撰寫之散文(收藏於『師父』類別中)、禪修之簡要開示(收藏於『慧燈』類別中)、小編之閱讀分享(收藏於『法雨』類別中),匯集錦綉文章,以饗讀者。

 

談死

內心一旦放下這些在感覺上頗真實的世間及身體,就會發覺到內心裡的不少擔子、染著、煩惱也就減輕了,不會再因怕死而將失去什麼而恐慌、失落,此時面對死,將會坦然些,若再體會一切有生必有滅的真相,世間、身心,也莫不如此。

清理

記得我初期學佛時,這位錫蘭法師駐錫佛教會時,經常都會在晚上,尤其是周日,領眾在菩提樹下誦經供佛及樹神,並會開示法要,法師的念誦很動聽,開示的法義精簡而實用,我常沉浸在誦經聲中,也從開示中獲得法益。

怎樣如理思惟《心經》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圓滿成就或修行過程階段。行般若便能照見五蘊皆空,行般若的宗旨便是度一切苦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般若,度一切苦厄是波羅蜜多。簡而言之,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指所修的「法」;修持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是「因」;證悟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則為「果」

茶道

要說到「精」於此道,我就得否認了。畢竟一門學問或藝術,要能達到「精」,是何等不易的事,那可要具備好多條件,才能達到的境界,而這許多條件中,我有不少是缺之的。

從求觀音到做觀音

我們的六根、六識的作用,其實就是心的整體作用,只要達到統一境的時候,便能六根圓通,它們的作用即能通達。這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層次。所以,即使苦惱的眾生無法發出求救的聲音,觀音菩薩一樣知道他們的苦惱,菩薩還是會隨類現身給予慈悲救濟。

供養

弘法者所得的,有時候來得更深入,因為弘法時往往貫通了許多道理,受用無窮,且能將本身所得的受用與所懂的佛法,與大眾分享,那才是弘法者最大的歡喜。因此我在弘法時往往可以頗深地投入其中,頗有沉浸法海之喜悅。

顯示 61 - 79 / 79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