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園地

文章園地
此處將持續刋載繼程師父撰寫之散文(收藏於『師父』類別中)、禪修之簡要開示(收藏於『慧燈』類別中)、小編之閱讀分享(收藏於『法雨』類別中),匯集錦綉文章,以饗讀者。

 

禪的修證

佛法的開悟在證得無我、無自性,而對無我、無自性的理,先當從聞思文義法中去建立,對此真諦有思惟上的理解,觀念上的確立,而不移信念,才能依此而修慧。在止的功夫上修慧,才是觀,依此觀才得現證慧。

禪的三心

平常人亦可修禪,或說所有的人都可以修禪,只要他肯用心,有耐心、有恆心的老老實實的用功,功夫在恆常用心的應用中,必能漸漸深入其心,穩穩安住。若不肯如此用功,再好的老師,再妙的方法,再高的「天賦」,都是虛幻不實的、無常無我的。

禪的兩意

能觀之心空,所觀之境也空,空即是空。則能所相泯,一切皆空,不只無相,亦無自性、無心。能所相泯則一切空,證空則泯一切相與性,破除我見,斷自性見,不再有分別,不再執著,徹底放下,一切自在。

一、觀止

初修禪定或止觀法門者,皆需調和身姿及呼吸,而應用呼吸之觀及數作為調心法者,頗為一般,亦為觀呼吸法之應用,如此數數呼吸則為數息觀,如隨呼吸而凝住心念為隨息。這些方法皆為具體而實用的,尤其對散心者或妄念多者,是為止心之良方也。

二、觀想

從無常無我之照見中,也知一切法本無生,常自寂滅,一切現有皆依空而立,因緣生因緣滅,故一切現象皆為假相,虛幻不實,但其因緣具足故而現行,觸之而感覺真實。其實連觸及感覺等作用,亦莫不是依緣而有,同樣的虛幻不實的。

三、觀念

平常時我們也會知道我們的念頭轉得快,又很多,但這種知道都是比較表層的,或比較粗而容易覺察的念頭,才會發現到。當我們有機會修學止靜的方法,先將心攝回,不讓心隨著五根向外攀緣,而能反觀內心。此時就會更清楚的看到許許多多的念頭在轉動了。

四、觀心

能觀的心若漸漸沉下、穩定、專一,只提起此觀照之心,隨著念頭自然的生滅及方向,清楚照見,明明白白,而能觀之心如如不動,便能更深的沉入,而不同深度的微細念頭,也逃不過照見之觀心。妄念與善念皆是念,皆為生滅之相,皆有其各各因緣而生滅,故皆為虛幻。

一、禪修

身心在出現各種反應時,有些是內在的,只是從體內及內心裡產生,並沒有顯現為外在的作用。如此反應則當事者才會較清楚的知道和感受,但對於狀況,也許還不會明白,或如何處理。因此需要與有經驗或知識的老師溝通,從中去明白其狀況,並以方法處理或調整。

二、禪悟

在禪者簡單的生活及單純的內心,他是「立處即真」,「當下即是」。法界是一個整體,在空間上是一個沒有圓周的圓,禪者所立之處,即為此圓的中心;在時間上是沒有始終的流,禪者所住之點,即是此流的永恆。

三、開悟

悟是悟得一切法空無自性的本性,徹見生命個體的本牲,故而不再執有實、有常、有我,從而滅去造業流轉,生死不息的原動力,即破我見,滅我愛、我慢,生命個體在因緣組合中,仍然現為生滅的假相,但因見此虛幻之相,故而不再執染,從而不再因此「我」而造作流轉。

四、見性

明心見性所成的佛,乃理性上、自性上的,尚未証得,是否如此深徹、透徹,尚有見因緣,因此見性者,尚須保任,繼續在事相上進修,至此所明之心,所見之性通通透透,徹徹底底,完完整整,圓圓滿滿的明見,而充份發揮。

一、唸佛

平常教人唸佛者,多以數量為重,如唸佛多少次,或一日要唸幾千或幾萬聲佛號,因此唸佛時便重量而往往忽略了唸佛的質。結果是散心唸佛,或成為慣性的、機械化的唸佛,套一句話就是:佛號與妄念齊飛。

二、禮拜

如果我們虔誠的禮拜諸佛菩薩,只是出自一片誠心,對佛菩薩圓滿功德表示無限的敬佩,對佛菩薩廣度眾生之悲願與行持 ,表達崇高的敬意,對佛菩薩積極弘法利生而使我們得聞正法,流露我們無盡的感恩。而從佛菩薩的種種德行中,再建立自己學佛的模範,發願去學佛菩薩的大願大行

三、出靜

禪修的功夫不只是在止靜時用功,雖然功夫要深入應有靜坐方法,但能在靜中用功,又能在動中用功,功夫才能相續,才能成片。對真正修禪者而言,這才是真功夫。

四、經行

慢步要沉穩,快步要輕鬆、散步要悠閑,在身心真正放下時,是有這樣的效果的,不過在經行時,快步法也往往會成為禪師逼眾的方法,用快步行將禪眾逼入思惟的「死角」,有時也會有效用的。這時快步就不輕鬆而有著緊逼的感受了。

顯示 21 - 40 / 79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