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面對身心靈療法的崛起,漢傳禪法如何回應?

答:一般人對漢傳佛教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禪沒有系統;其實中國的禪法是體系最完整、次第最清楚的,天臺宗創始者智者大師對佛教的貢獻,一是教理的判攝,二是禪法集大成,他的著作《釋禪波羅蜜》就提出非常完整的禪修體系。

智者大師把禪分成世間禪、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出世間禪,以及非世間非出世間禪。藏通別圓也是如此,通是通大小乘,就是亦世間亦出世間;非世間非出世間就是圓教。智者大師先有圓融的觀念,再把系統建立起來,所以中國的佛教從來不用論辯誰的思想最究竟、了義,因為全部在整體架構裡,各有其適當的位置。

舉例來說,智者大師將「六妙門」判攝為通教,通是亦世間亦出世間,也就是修六妙門可以通世間,也可以通出世間,如果你用「數、隨、止」就是世間法,到止就是入定;如果用「觀、還、淨」就可以出世間。「觀、還、淨」的觀,是傳統的觀法,觀到所觀的境界都是空時,必須再面對一個問題:假如所觀的境界是空,能觀的作用也應該是空才對,如果能觀是空,能觀的作用是怎麼生起的?是不是內在還有一個什麼能觀?這叫做「還觀」,如果觀成就了,就是「淨」。這個觀法在禪宗出現後,就有了所謂「話頭」的方法;話頭是直接對生命起疑情,然後往內觀,這是中國佛教開發出來的方法,是中國佛教的智慧。

至於正念或心靈療癒的興起,漢傳佛教就是要以不變應萬變,做我們該做的事,最重要的,是要讓大眾能夠接觸到佛法;換句話說,要推廣佛法成為顯學。目前社會上的正念課程,去宗教化,當大眾遇到問題時,會去尋求心理輔導或正念療法;相較之下,我們是否能做到當大家一遇到問題或困惑時,就會想到佛法和禪修?這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正念,借用佛法的名相,但內容不完全是佛法,所以一直存在爭議。不可否認,正念有它的理論、方法,也運用西方的心理諮商,而且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所以有一些人開始思考是否佛教團體也可以借用正念的長處,透過課程接觸更多的群眾,這也是一種弘化方式,不一定要與正念對抗,互相學習、截長補短,也不會兩敗俱傷。


註:本文摘自法鼓文化《人生》雜誌 486 期

三、東西方帶禪七之變化
無論東西方禪修教學上,都有類似的情形,只是東方的教學可以直接切入問題核心,因為有文化的普遍性與共通性;在西方的話,則必須考慮兩邊文化的差異。...
五、老病對禪修之影響
要先有大信心,接著大憤心、大疑情、大願心才會生起。大信心的基礎需要通過一些體驗才有可能建立,而不是靠想像。生起信心以後,還要繼續用功;用功的體驗愈深,信心就會愈加堅定。...
您可能也喜歡

三、東西方帶禪七之變化

無論東西方禪修教學上,都有類似的情形,只是東方的教學可以直接切入問題核心,因為有文化的普遍性與共通性;在西方的話,則必須考慮兩邊文化的差異。

二、如何展開禪法教學?

在馬來西亞,靜七已經舉辦五十多屆,生活營也持續辦了三十多年。當時我就覺得這是每年必須的例行活動,辦了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這種態度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在扎根。

一、如何深化修行?

從理解到體驗,從教理到實際的應用,透過禪法把它貫通起來,所以我跟著師父學禪就是度過了這個很重要的階段。同時發現體驗到佛法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的,這個體會對我後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有很深刻的作用。

五、老病對禪修之影響

要先有大信心,接著大憤心、大疑情、大願心才會生起。大信心的基礎需要通過一些體驗才有可能建立,而不是靠想像。生起信心以後,還要繼續用功;用功的體驗愈深,信心就會愈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