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如何展開禪法教學?有何變化和體會?

答:1984年出關,1985年回到佛學院上課,也正式在佛學院帶禪修。後來有學生看了聖嚴師父的《禪門囈語》,希望能夠舉辦密集的禪修,所以我請示聖嚴師父能不能帶靜七?師父答應後,我就藉一個因緣來臺灣進一步請教。當時師父正式傳法給我,法名是「傳顯見密」,因為師父說過帶禪修必須「名正言順」,所以從1985年起,幾個重要活動就此展開了,例如大專生活營、靜七,一直舉辦至今。

1987年,準備舉辦第三屆靜七之前,馬來西亞發生了「茅草行動」,風聲鶴唳,很多活動都被迫中止,可是學生很積極地尋找場所,最後找到怡保東蓮小築,商借場地辦了靜七。由於活動失而復得,學生們的心很凝聚,那一期的七,我本身也打得特別好,後來還寫了報告呈給聖嚴師父。

經過那次靜七後,我發現禪七不是個人的事,學生們的凝聚力以及整體修行氛圍很重要。我自己打七、帶七這麼多年,在與學生一起用功的過程裡,感受到學生的學習對我自身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俗話說「水漲船高」,當學生的素質一直上升時,老師自動會被推上去,也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最初教學時,我依循師父當時帶七的方式,如逼拶,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受用,於是開始調整課程,慢慢地把作息定下來,在固定的時間打坐、拜佛、跑香,現在法鼓山禪堂的作息也是類似的運作,這應該是最大的改變。

在馬來西亞,靜七已經舉辦五十多屆,生活營也持續辦了三十多年。當時我就覺得這是每年必須的例行活動,辦了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這種態度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在扎根。回頭看會發現,這其實也是聖嚴師父的做法,原來師父最初指導禪修時已經有一個願景,往很長遠的發展去看,所以不管多忙,師父每年定期舉辦禪七,讓禪法的教學和推廣保持在一個很穩定的狀態。

同樣的活動辦了很多次以後,就會產生凝聚的力量,尤其是靜七,有一群常常回來參加禪修的學生,慢慢地變成了我們的禪修師資,協助禪堂的運作,所以我接著成立了慧燈靜修小組,分初級、中級與高級師資,培養學生來帶基礎的禪修活動。後來發現初階課程還不夠,就開始舉辦精進七、禪十、禪十四等,讓學生可以更深入用功,貫通起來就變成一個系列、系統性的教學。


註:本文摘自法鼓文化《人生》雜誌 486 期

一、如何深化修行?
從理解到體驗,從教理到實際的應用,透過禪法把它貫通起來,所以我跟著師父學禪就是度過了這個很重要的階段。同時發現體驗到佛法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的,這個體會對我後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有很深刻的作用。...
三、東西方帶禪七之變化
無論東西方禪修教學上,都有類似的情形,只是東方的教學可以直接切入問題核心,因為有文化的普遍性與共通性;在西方的話,則必須考慮兩邊文化的差異。...
您可能也喜歡

三、東西方帶禪七之變化

無論東西方禪修教學上,都有類似的情形,只是東方的教學可以直接切入問題核心,因為有文化的普遍性與共通性;在西方的話,則必須考慮兩邊文化的差異。

四、身心靈療法之崛起

正念或心靈療癒的興起,漢傳佛教就是要以不變應萬變,做我們該做的事,最重要的,是要讓大眾能夠接觸到佛法;換句話說,要推廣佛法成為顯學。

一、如何深化修行?

從理解到體驗,從教理到實際的應用,透過禪法把它貫通起來,所以我跟著師父學禪就是度過了這個很重要的階段。同時發現體驗到佛法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的,這個體會對我後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有很深刻的作用。

五、老病對禪修之影響

要先有大信心,接著大憤心、大疑情、大願心才會生起。大信心的基礎需要通過一些體驗才有可能建立,而不是靠想像。生起信心以後,還要繼續用功;用功的體驗愈深,信心就會愈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