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是修禪者所追求的目標。許多修禪者打七,也是為了「剋期取證」,在密集課程中開悟。

但禪宗又提醒:將心求悟,離悟更遠。

悟不是求得到的,也不是修來的。求的心太粗,修到的還會失去。

那悟不是本具的囉?若是本具,則不假用功,當體即是,可是眾生卻又迷惑造業流轉生死,何來個悟呢!

那悟又是何事?如何而悟?

一切法本性空,無有自性。色法心法皆然。

色心和合而成的生命體,亦復如是。因緣具足而生命個體顯現。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漸漸凝成較真實的個體,內含某種安定的作用,凝成自性,由自性更顯示出相與用的外顯功能。在以自性安住中,自性見漸而成立,並越來越堅固。執此個體為實、為常、為我,而所顯示於外在的更是我及我所。

如此在知見上的或理性上的迷惑,即為無明、我見。此無明非假設或本即具足,或第一因,乃生命個體流轉中漸凝固而有的。在情感上,執此我為實體,故而染著不捨,即為愛染,顯露於外在的作用,便有了意志的行動,此意志的迷惑,即因執我愛我產生的我慢。

有情在此迷惑中造業流轉,生生死死,不能止息。

修行者因見於此流轉而知其苦,並探究其問題所在,返溯流轉生死之原動力,在修心中漸漸見種種迷惑,故而用種種方法對治,使流轉之力用漸漸緩慢,或暫得放捨。                           

此時心的自主力必能加深,若從觀察中,或真諦的引導中,知一切法本性空,無有自性,生命個體的自性作用,乃相對存在的,因生命個體因緣和合而漸漸形成,其相與用乃依此而有,若因對自性的錯知而執著,便會因理性,情感與意志的迷惑而造業、感苦,流轉生死。

既然如此,故而在理智上,情感上與意志上去剖析此我之無有自性,一切只是因緣和合而相對安定的生住異滅而已。

但理性上的知,並無法直接斷此迷惑,因自性見之凝固,長期形成,非得層層剖析,才見其空。此知見上的迷惑不先滅除,情感上的愛染,難以斷盡,意志上的我慢,也無法滅去。

修禪者的開悟,即是見此無自性的本性,若得見此本性,即是悟得空、無我,即從根本斷了生死流轉之迷惑。

見此本性,非外來,非內求,而是通過內在的覺性,即佛性,自覺深層不安的苦,生起對生命的疑情,進而尋求真諦,要解開此迷惑之底。從此自覺中的作用,展開了覺悟之旅。從內在的自覺而對外在的覺察、覺照,而真諦的明白,正見的建立,正行的實踐,重重因緣組合而成。

當心的覺性作用,與真諦即一切法的本性,在修行中漸漸相應,互相印證,覺性與真諦在修行中互證無礙,見一切的本性空,本性空即終極真諦,覺性覺此空性,覺性即空性,不一不異,即見性而開悟。

因此悟是悟得一切法空無自性的本性,徹見生命個體的本牲,故而不再執有實、有常、有我,從而滅去造業流轉,生死不息的原動力,即破我見,滅我愛、我慢,生命個體在因緣組合中,仍然現為生滅的假相,但因見此虛幻之相,故而不再執染,從而不再因此「我」而造作流轉。

開悟即從此我見中超脫,生命依然在因緣生滅中,但無有我執的心,便能依此因緣,在現實中,滅除不安,無有掛礙,自由自在的生活了。

二、禪悟
在禪者簡單的生活及單純的內心,他是「立處即真」,「當下即是」。法界是一個整體,在空間上是一個沒有圓周的圓,禪者所立之處,即為此圓的中心;在時間上是沒有始終的流,禪者所住之點,即是此流的永恆。...
四、見性
明心見性所成的佛,乃理性上、自性上的,尚未証得,是否如此深徹、透徹,尚有見因緣,因此見性者,尚須保任,繼續在事相上進修,至此所明之心,所見之性通通透透,徹徹底底,完完整整,圓圓滿滿的明見,而充份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