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修禪 ,修禪並不需要特別條件,雖然也需要一些條件。

很多人視修禪者為利根者,具有上根利智的特別條件,甚至有人會認為修禪者是「天生的禪者」。

修禪者需要的條件也是一般成就某些事業的條件,就是要用心、有耐心、有恆心。

對所做的事所學習的學問能用心去做、去學,就能把事情做得好、學得好,做得更好、學得更好。

有耐心才能應對學習或做事過程中面對的挫折、不如意,而不被挫敗、磨倒,耐煩耐性的學下去、做下去。

恆心讓學習者或做事者持續不斷的做下去,使學習或事情終見成效,乃至完成。

這一般的條件,對禪修者而言,是沒兩樣的。

當修禪者有機緣遇上修禪因緣,或遇良師指導,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用心的學,就能將方法學會、學齊,而在修學方法中,用心的去修,就能將方法用得更好,而能漸漸的深入。

在學習方法及修行方法中,都免不了會遇到種種禪修的問題、障礙乃至所謂的魔障,對一切的歷程,都有耐心的面對,從粗到細,從淺到深,都能耐著因問題生起的煩惱之干擾,耐著性子去應對、去磨練,漸漸的就能過渡這些狀況,而進入平境。

要將修禪的功夫用好,那不是三五個月的事,三五年或只能淺嚐,但真正的功夫都得熬上十年廿年的功夫,才能紮實。這間中還得用心而有耐心的修學與過渡,能如此恆持個十年二十年,乃至三五十年,還怕功夫不到家嗎?

而這恆持的心,是貫串整個禪修的重要心力。這其中包含了用心去把功夫做好,當然也對方法有信心,不二心,不見異思遷,不會見不到功夫就四處想攀緣,不急功近利,只是持恆的將功夫一步一步的用上去。

由於對方法有信心,用功時能不二心的去用,方法在長期用心的浸淫下,必能見功,且對所學的方法長期用功,就會更熟悉的應用,而熟能生巧,往往在學程中就更善巧的把握,並在漸次深入時,發覺更能得心應手,進出自如。

修禪歷程中,必會有各種狀況的出現,粗的如痛觸、痠痲痺等觸受、妄念紛飛、昏沉瞌睡等,都會引發一些粗重的煩惱,而淺的如生理的一些反應、氣動等,也都會產生干擾。對這些都不去煩惱,只是耐著性子,專心的用著方法,讓這些煩惱自生自滅而過渡。

較深細的如種種境界,好的不好的,都一一的看清。不好的不理會,好的也放下,只是耐心的守著方法,一一的過渡。

修禪並不在於境界的多或好,那都是定境,是要過渡的。耐心而不受其影響,才能在放下後過渡,到更深的功夫去。

修禪者能有如此條件,必當有成。其他一般人認為修禪應有的特殊條件,反而是次要的,甚至因以為自己有些特殊條件,生我慢心,反成障礙。

平常人亦可修禪,或說所有的人都可以修禪,只要他肯用心,有耐心、有恆心的老老實實的用功,功夫在恆常用心的應用中,必能漸漸深入其心,穩穩安住。若不肯如此用功,再好的老師,再妙的方法,再高的「天賦」,都是虛幻不實的、無常無我的。

修禪所應有的條件如此平常、平實,反而使很多人等閑視之,錯過修禪良機,卻去追求虛幻的特殊,太是可惜了。

禪的修證
佛法的開悟在證得無我、無自性,而對無我、無自性的理,先當從聞思文義法中去建立,對此真諦有思惟上的理解,觀念上的確立,而不移信念,才能依此而修慧。在止的功夫上修慧,才是觀,依此觀才得現證慧。...
禪的兩意
能觀之心空,所觀之境也空,空即是空。則能所相泯,一切皆空,不只無相,亦無自性、無心。能所相泯則一切空,證空則泯一切相與性,破除我見,斷自性見,不再有分別,不再執著,徹底放下,一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