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生起一個念頭,如果現在就死去,將是怎樣的情況?想到一下子就幾乎可以說失去了一切,至少不再能享受或受用現正生存著的時候,所擁有的一切,心情忽然就失落了很多很多,但又想到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不也如此就放下
了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如此的念頭,只是有的明顯,有的隱約,有的強而有的弱,至於生起後,所生起的是恐懼或解脫的感覺,就是不同修養,不同境界的反應了。

但不管是怎樣的反應,想到這是人生的終站,人必然要走到這站的,甚麼反應都無法免除此終站的抵達。那我們是否可以在無法改變事實的必然性中,去改變一些甚麼來使我們至少能在抵達時,比較不那麼恐俱,或不敢面對。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走得灑脫無掛礙,但事實上我們都十分不安於此。只要看看我們對「死」這個字的種種忌諱,就可以知道我們是何等怕死,但不管如何掩飾、逃避,乃至絕口不提,死的陰影還是不會離開我們的內心的。

不能說不怕死的人一定會死得灑脫,但越是怕死的人,一定死得更苦。與其如此,不如我們正確面對死,不去怕,不去掩飾,不去忌諱,也就以為不怕死就是灑脫。

正確面對,也即是先明白此人生終站的必然性,不可逃避,接著通過內心的思惟及宗教的啟示,去明白死對人或其他有情的意義,以及死後的世界,以使內心逐漸不再逃避死的到來,但內心裡總還是會恐懼及不安的,因為即使明白了,也還是會因為想到死就要失去現有的一切而失落、恐慌,畢竟我們的心是習慣於抓著外境及物質生活來肯定生存事實及意義的。

再深一層,我們就必須對肉體及物質世界作出分析,知道一切皆是無常變化的,縱使我們不死,我們也不會永遠保有,且也不會永遠一致的喜歡,而重要的,變化無常的世間其實也是不實在的、不堅固的,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有的,更深的說就是虛幻的、空的,如此則能漸漸的放下此虛幻、空的世間,不再害怕失去什麼,因為從來就沒有擁有過。

內心一旦放下這些在感覺上頗真實的世間及身體,就會發覺到內心裡的不少擔子、染著、煩惱也就減輕了,不會再因怕死而將失去什麼而恐慌、失落,此時面對死,將會坦然些,若再體會一切有生必有滅的真相,世間、身心,也莫不如此。因此生與死不過是自然而必然的過程、現象,於是放下世間、身心,以及內心裡的一切執著、愛染,那麼,灑脫的走,便成為可能。

這一切,當從「念死」起步,佛法中即有念死的方法。


九六.三.十.太平

清理
記得我初期學佛時,這位錫蘭法師駐錫佛教會時,經常都會在晚上,尤其是周日,領眾在菩提樹下誦經供佛及樹神,並會開示法要,法師的念誦很動聽,開示的法義精簡而實用,我常沉浸在誦經聲中,也從開示中獲得法益。...
供養
弘法者所得的,有時候來得更深入,因為弘法時往往貫通了許多道理,受用無窮,且能將本身所得的受用與所懂的佛法,與大眾分享,那才是弘法者最大的歡喜。因此我在弘法時往往可以頗深地投入其中,頗有沉浸法海之喜悅。...
您可能也喜歡

茶道

要說到「精」於此道,我就得否認了。畢竟一門學問或藝術,要能達到「精」,是何等不易的事,那可要具備好多條件,才能達到的境界,而這許多條件中,我有不少是缺之的。

清理

記得我初期學佛時,這位錫蘭法師駐錫佛教會時,經常都會在晚上,尤其是周日,領眾在菩提樹下誦經供佛及樹神,並會開示法要,法師的念誦很動聽,開示的法義精簡而實用,我常沉浸在誦經聲中,也從開示中獲得法益。

供養

弘法者所得的,有時候來得更深入,因為弘法時往往貫通了許多道理,受用無窮,且能將本身所得的受用與所懂的佛法,與大眾分享,那才是弘法者最大的歡喜。因此我在弘法時往往可以頗深地投入其中,頗有沉浸法海之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