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通過修止或定的方法而達到止境或定的境界,還是需要有觀照的作用,但在修定的過程中,觀照的作用是重於警覺的,即是對應用的方法有觀照的功夫,如此才能使所修的定境成為可能。

而禪修法門若僅止於此,那只是半途,或只能說是部份功夫的完成而已。畢竟佛法的修行,定的成就並不是目標而只是過程,或者是工具。依此而起觀想,才能完成佛法修行目標,也即是智慧的照見。

修止或定而達到了能觀的心等持、專注、細住時,便依此能觀的心,提起觀想。或直觀佛法中的義理,依循著一定的道路,讓觀照的心漸漸對所觀的道理有明確的認知,並更詳細的從觀想中,解開了不明白的地方,突破了思維上的局限,使所觀的理,漸漸完整、透徹,從了解而漸漸轉化為體會、觸證。

一旦觀想成功,便對此所觀之理,不再是所觀的,或外在的理,而已成為能觀作用的內容,也即是融入了觀心而成為生命中的智慧。如此則親證法的理性,並依此智慧而透視一切存在的實相,見一切皆為虛妄、皆為無常、無我、空無自性。故對一切的執著、愛染,皆能放下,無住,身心有脫落之感覺,不再有任何的掛礙,便能遠離顛倒夢想,而從苦中超脫。

從無常無我之照見中,也知一切法本無生,常自寂滅,一切現有皆依空而立,因緣生因緣滅,故一切現象皆為假相,虛幻不實,但其因緣具足故而現行,觸之而感覺真實。其實連觸及感覺等作用,亦莫不是依緣而有,同樣的虛幻不實的。明見於此而安住於無生法中,卻依緣而生種種心,去了別,去認識而生活,於此中卻無住於此緣生緣滅之相,故安住於空性卻依緣生心,心雖生而無住………

一、觀止
初修禪定或止觀法門者,皆需調和身姿及呼吸,而應用呼吸之觀及數作為調心法者,頗為一般,亦為觀呼吸法之應用,如此數數呼吸則為數息觀,如隨呼吸而凝住心念為隨息。這些方法皆為具體而實用的,尤其對散心者或妄念多者,是為止心之良方也。...
三、觀念
平常時我們也會知道我們的念頭轉得快,又很多,但這種知道都是比較表層的,或比較粗而容易覺察的念頭,才會發現到。當我們有機會修學止靜的方法,先將心攝回,不讓心隨著五根向外攀緣,而能反觀內心。此時就會更清楚的看到許許多多的念頭在轉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