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禪修原理來觀察中國禪,中國禪也是依止觀二門修學,只是觀法上也許還有其特色,故顯示出中國禪與傳統印度的禪有不共之處。
中國禪的特色在觀門中,故文獻中多提及此,而少及其與傳統禪法共通處,其實在修觀法前,仍是有止門的前方便的。
中國叢林的夏冬二季安居,也有密集禪七,在此階級,多以坐禪為主,配以行禪為輔,故重點仍在止靜用功。
此靜態修行仍以專注為主,如觀息、念佛、念般若乃至念話頭,輔以覺照,而漸漸凝住、專注與覺照相融統一則成就止或定。
但叢林除安居打七外,禪僧在平時或以農禪,或以工禪等動態用功,故其修止門之法當以覺照為主,即是時時處處覺照本身的行為與動作,為能覺照故必專注,覺照與專注漸漸統一,也可成就止或定。
在靜態與動態的用功中,漸漸的身心統一、內外統一,但僅於止而不入深定,故止中覺照力仍明白運作,以之照見日常生活的種種,照見身心的狀態。
此看似簡單的用功法,實需多年用功,在動態中皆保持專注,覺照的明覺。禪僧在叢林或禪堂用功,安居打七時固然全心投入,而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叢林的勞作,出坡中的農禪、工禪也不複雜,乃至可以簡化至單一工作,故禪眾亦能全心投入於動態的禪修功夫。多年下來,自能使靜態與動態功夫凝然成片,故達身心統一、內外統一的功夫,應非太過困難。
反觀現代人因生活上的瑣碎事太多,易以散心,自然覺得用功不易,用心不得力。而此初階之方便若不成就,則向上一著的觀門,則用不上力,故仍需老實的用功。
但可把握禪修原理,並改變一些修行觀念,尤其莫將打坐的靜態功夫與日常生活分成兩截,認為打坐才是修行,日常生活是世俗的、是造業,刻意的二分使功夫斷成兩截,也就形成了障礙。故需得將此觀念調整,將生活也納入修行的內容中,以動態用功的方法,去覺照生活中的行為與動作,輔以專注,以期在生活中,亦能修止。
心雖散放,生活雖瑣碎,但肯用功用心,漸漸還是可以置心的,若與靜態用功連貫,久而久之,功夫純熟,凝然成片,身心統一、內外統一,也非不能之事。
一切功夫仍需看個人用功之心。
在身心統一的止中,由於明覺之心仍甚為敏銳,故非處於深定的不動的定心中,因而仍然時時處處照見。於此再向上一提為觀門的功夫,應幾可見性開悟。
其實在止門用功時,也非全無觀門用功,只是止門未成就時,觀力較散較弱,不易頓悟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