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禅修原理来观察中国禅,中国禅也是依止观二门修学,只是观法上也许还有其特色,故显示出中国禅与传统印度的禅有不共之处。

中国禅的特色在观门中,故文献中多提及此,而少及其与传统禅法共通处,其实在修观法前,仍是有止门的前方便的。

中国丛林的夏冬二季安居,也有密集禅七,在此阶级,多以坐禅为主,配以行禅为辅,故重点仍在止静用功。

此静态修行仍以专注为主,如观息、念佛、念般若乃至念话头,辅以觉照,而渐渐凝住、专注与觉照相融统一则成就止或定。

但丛林除安居打七外,禅僧在平时或以农禅,或以工禅等动态用功,故其修止门之法当以觉照为主,即是时时处处觉照本身的行为与动作,为能觉照故必专注,觉照与专注渐渐统一,也可成就止或定。

在静态与动态的用功中,渐渐的身心统一、内外统一,但仅于止而不入深定,故止中觉照力仍明白运作,以之照见日常生活的种种,照见身心的状态。

此看似简单的用功法,实需多年用功,在动态中皆保持专注,觉照的明觉。禅僧在丛林或禅堂用功,安居打七时固然全心投入,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丛林的劳作,出坡中的农禅、工禅也不复杂,乃至可以简化至单一工作,故禅众亦能全心投入于动态的禅修功夫。多年下来,自能使静态与动态功夫凝然成片,故达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功夫,应非太过困难。

反观现代人因生活上的琐碎事太多,易以散心,自然觉得用功不易,用心不得力。而此初阶之方便若不成就,则向上一着的观门,则用不上力,故仍需老实的用功。

但可把握禅修原理,并改变一些修行观念,尤其莫将打坐的静态功夫与日常生活分成两截,认为打坐才是修行,日常生活是世俗的、是造业,刻意的二分使功夫断成两截,也就形成了障碍。故需得将此观念调整,将生活也纳入修行的内容中,以动态用功的方法,去觉照生活中的行为与动作,辅以专注,以期在生活中,亦能修止。

心虽散放,生活虽琐碎,但肯用功用心,渐渐还是可以置心的,若与静态用功连贯,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凝然成片,身心统一、内外统一,也非不能之事。

一切功夫仍需看个人用功之心。

在身心统一的止中,由于明觉之心仍甚为敏锐,故非处于深定的不动的定心中,因而仍然时时处处照见。于此再向上一提为观门的功夫,应几可见性开悟。

其实在止门用功时,也非全无观门用功,只是止门未成就时,观力较散较弱,不易顿悟见性。

禅之思惟
其实禅的方便、入处,与悟境在禅兴盛时,都生动活泼的在发挥着,只是文献中没有很有系统的记载,或禅师们没有详细的整理出来,但在禅师的教导中,以及文献的资料中,都有完整的内容,问题在如何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