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程精于茶道」

竟然有人如此写道,我愕了一下。或许作者认识我,我也应该不认识他,他大概听别人说,更自己下判语的吧!

我喜欢吃茶,是事实,我收壶养壶,是事实,我向往茶道的高远意境,也是事实。然而要说到「精」于此道,我就得否认了。毕竟一门学问或艺术,要能达到「精」,是何等不易的事,那可要具备好多条件,才能达到的境界,而这许多条件中,我有不少是缺之的。

首先谈到资质。在各领域有成就、或精通、或成家者,本身资质应属上等,这是先天秉赋的,也是条件中重要部份。这是我所欠缺的,不论哪方面的学习,我只能是中等资质者,因此在学习上,总觉得少了那一分一点就通的领悟力,大多数都得经较长的时间慢慢的学习才会明白。

还有就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真态度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坚持是认真才能做到的。这方面我不是很坚决,如果我有兴趣学习的,我会较认真,但不是十分的程度,因为学习能力不太强,纵使坚持一段时间,也不能获最好的效果。

说回茶艺,要品茶,除了上述的条件,还要有很好的记忆,而此记忆作用不只在意识的储存经验,同时也包括鼻根与舌根内,品过的茶,其香与味,都会留下记忆在鼻根与舌根,下回再品时,很敏锐的就能分辨出其类别,级别及年代等等,如此才能在茶艺中提升而进入「精通」的境界,偏偏我的五根,都不是敏锐的,尤其鼻舌二根,对于香与味,皆没有特别敏感及记忆,经常不能分辨茶的种种分别。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茶道上就已经不能成气候了,只是因为兴趣,加上茶文化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环,学习与推广,可说是责任所在,因此就在这方面多了一些宣传及学习。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宣传效果,也因为以「吃茶僧」之身份从事此工作,而占了些便宜。竟使一些人以为「精」于此道,那可真是误解,或抬举,或有人其实是寓贬于褒,反正都不是事实。

也不是想澄清什么,只是觉得大家可能将事情看得太简单,以一些表面,或片面的印象来评定艺术的造诣,这容易造成高估,或不够准确的判断。对被评定者可能会有不利的后果,如果被评定者缺少自觉,可能会妄自尊大,得意忘形呢!如果有自觉,也会形成一种不必要的压力与负担。

因此在评定之前,尤其是一句话的评语,先作个如实的调查、访问,或研究才下吧!


九五.九.十九.槟城

四、出家的动机
我虽不是一个极坏的人,但我却不受时下坏风气的影响而有着正确的人生观,过着正常的生活,这都是佛法的薰陶,如果没有佛法,我是否会走上歧途,也还是一个问题。...
清理
记得我初期学佛时,这位锡兰法师驻锡佛教会时,经常都会在晚上,尤其是周日,领众在菩提树下诵经供佛及树神,并会开示法要,法师的念诵很动听,开示的法义精简而实用,我常沉浸在诵经声中,也从开示中获得法益。...
您可能也喜欢

清理

记得我初期学佛时,这位锡兰法师驻锡佛教会时,经常都会在晚上,尤其是周日,领众在菩提树下诵经供佛及树神,并会开示法要,法师的念诵很动听,开示的法义精简而实用,我常沉浸在诵经声中,也从开示中获得法益。

谈死

内心一旦放下这些在感觉上颇真实的世间及身体,就会发觉到内心里的不少担子、染着、烦恼也就减轻了,不会再因怕死而将失去什么而恐慌、失落,此时面对死,将会坦然些,若再体会一切有生必有灭的真相,世间、身心,也莫不如此。

供养

弘法者所得的,有时候来得更深入,因为弘法时往往贯通了许多道理,受用无穷,且能将本身所得的受用与所懂的佛法,与大众分享,那才是弘法者最大的欢喜。因此我在弘法时往往可以颇深地投入其中,颇有沉浸法海之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