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通过修止或定的方法而达到止境或定的境界,还是需要有观照的作用,但在修定的过程中,观照的作用是重于警觉的,即是对应用的方法有观照的功夫,如此才能使所修的定境成为可能。

而禅修法门若仅止于此,那只是半途,或只能说是部份功夫的完成而已。毕竟佛法的修行,定的成就并不是目标而只是过程,或者是工具。依此而起观想,才能完成佛法修行目标,也即是智慧的照见。

修止或定而达到了能观的心等持、专注、细住时,便依此能观的心,提起观想。或直观佛法中的义理,依循着一定的道路,让观照的心渐渐对所观的道理有明确的认知,并更详细的从观想中,解开了不明白的地方,突破了思维上的局限,使所观的理,渐渐完整、透彻,从了解而渐渐转化为体会、触证。

一旦观想成功,便对此所观之理,不再是所观的,或外在的理,而已成为能观作用的内容,也即是融入了观心而成为生命中的智慧。如此则亲证法的理性,并依此智慧而透视一切存在的实相,见一切皆为虚妄、皆为无常、无我、空无自性。故对一切的执着、爱染,皆能放下,无住,身心有脱落之感觉,不再有任何的挂碍,便能远离颠倒梦想,而从苦中超脱。

从无常无我之照见中,也知一切法本无生,常自寂灭,一切现有皆依空而立,因缘生因缘灭,故一切现象皆为假相,虚幻不实,但其因缘具足故而现行,触之而感觉真实。其实连触及感觉等作用,亦莫不是依缘而有,同样的虚幻不实的。明见于此而安住于无生法中,却依缘而生种种心,去了别,去认识而生活,于此中却无住于此缘生缘灭之相,故安住于空性却依缘生心,心虽生而无住………

一、观止
初修禅定或止观法门者,皆需调和身姿及呼吸,而应用呼吸之观及数作为调心法者,颇为一般,亦为观呼吸法之应用,如此数数呼吸则为数息观,如随呼吸而凝住心念为随息。这些方法皆为具体而实用的,尤其对散心者或妄念多者,是为止心之良方也。...
三、观念
平常时我们也会知道我们的念头转得快,又很多,但这种知道都是比较表层的,或比较粗而容易觉察的念头,才会发现到。当我们有机会修学止静的方法,先将心摄回,不让心随着五根向外攀缘,而能反观内心。此时就会更清楚的看到许许多多的念头在转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