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提

摩提

释继程法师

俗名周明添,父周万发,母陈梅花。

1955 年出生于太平,1973 年高中毕业于太平华联国中。于当年开始接触佛教,并皈依学佛。毕业后任教于古楼育才小学数年,期间服务于太平佛青团、太平佛教会及马佛青总会霹雳州联委会。


出家历程

1978 年因缘成熟,依止三慧讲堂竺摩法师出家,法名继程,号文锦,同年赴台湾受具足戒,三师和尚为印顺导师、演培法师与真华法师。并于中国佛教研究部进修佛学,毕业后任教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

留台期间,曾亲近当代大德,如印顺导师、星云法师、忏云法师、圣严法师、蓝吉富老师与陈慧剑老师等等。于圣严法师门下打禅七时,体验佛法,并获圣严法师允许教导静坐。

法师返马后,活跃于大马佛教界,并曾闭关一千日进修。出关后,更积极推动佛教弘法、教育工作及禅修课程。于 1986 年赴台亲受圣严法师传授临济宗法脉,赐法名传显见密,允许主持禅修密集课程。


历任

法师曾担任马佛青总会霹雳州联委会主席、副会长及总会长,马佛学院教席、训导主任及副院长,马佛教僧伽会副主席等等职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卸下这些职务,受聘为马佛青总会宗教顾问、宗教导师,以及多个佛教组织之宗教顾问、宗教导师,现为马佛青居銮普照寺住持、马佛青佛教文摘社社长。


弘法事业

法师在推动佛教事业上,除了参与高级佛学研修班及多项佛青生活营、领袖训练营、写作人工作营、精进佛七等之外,并巡回全马各地弘法,及在大专院校佛学会中主持讲座,还创办了全国大专佛青生活营、大专佛学研修班、佛教教师生活营、佛教教师研修班、静七、精进静七、加行静七、大专静七、禅净共修、默照禅十、话头禅十、禅七、禅十、禅十四、禅廿一等课程,这些创办的课程目前仍然每年在进行,除了禅净共修与禅七以上密集课程仍然亲自主持外,其他课程多由学生接班负责。


著作

法师自学佛出家后,因受益于佛法,为与大众分享学佛心得,故热心于文字耕耘之工作,从事佛教文学创作,至今出版的著作,包括了散文、论文、讲记等,如《如梦集》、《缠》、《出家情》、《船到桥头》、《只是我闻》、《一代人天师范》、《人生佛教概论》、《小止观讲记》、《六妙门讲记》、《心经的智慧》、《春在枝头》等等约五十种。是我国创作最丰的佛教文学作家,也是马华文坛创作丰富的作家之一。法师常用的笔名有摩提、尘僧、茶僧、闲僧等等。


佛曲创作

法师在本地佛曲创作的工作上,也多有表现。从在家学佛时创作「前进吧佛教青年」之歌词及出家后创作的「无尽灯」、「慧灯普照」、「禅灯」、「含泪的感恩」、「感恩」及「佛青之歌」等歌词约近百首,并与周金亮、张蔚干等人合作,出版多张佛曲专辑,广为颂唱。


文艺活动

法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亦加入茶文化推动工作,以茶僧身份在弘扬佛法及茶艺的讲座时,努力将茶文化与禅修结会融会。在许多作品中也谈及于此,带动佛教界参与茶文化推动工作,以及茶艺结合佛法的充实内涵之风气,并于2002 年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中代表我国茶艺界提出了《茶禅之旅》的论文。

近年来法师亦曾多次举办书法义展,将书法作品展现于大众,并将义款捐于马佛青总会及般若岩止观堂,亦常捐出书法作品予国内外佛教道场、华团文化组织与教育机构。

2018 年于中国南京牛道山举行「青竹妙谛」书画展,成为首位受邀进驻佛顶宫之佛教艺术家。


卸任之后

1999 年开始,法师借放下所有职务之方便,应邀赴美弘法,数年来已在美国多个地区的华人社区的佛学组织主持佛学讲座及禅修课程,受到欢迎及肯定,并赴波兰、美国及台湾等地主持禅七、禅廿八等密集禅修课程。

2002 年年初马佛学院院长竺摩法师圆寂,法师于同年 3 月受聘回马佛学院担任院长一职。 2007 年受选为马佛总会副会长。

2018 年受中国湖北省五祖寺礼聘为首座和尚。 2022 年 4 月 8 日,荣获法鼓文理学院颁授名誉宗教学博士学位,以肯定其对当代汉传佛教的贡献。

一、如何深化修行?

从理解到体验,从教理到实际的应用,透过禅法把它贯通起来,所以我跟着师父学禅就是度过了这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发现体验到佛法不是外来的,而是我们内心本来就具足的,这个体会对我后来在弘扬佛法的时候,有很深刻的作用。

二、如何展开禅法教学?

在马来西亚,静七已经举办五十多届,生活营也持续办了三十多年。当时我就觉得这是每年必须的例行活动,办了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这种态度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在扎根。

三、东西方带禅七之变化

无论东西方禅修教学上,都有类似的情形,只是东方的教学可以直接切入问题核心,因为有文化的普遍性与共通性;在西方的话,则必须考虑两边文化的差异。

四、身心灵疗法之崛起

正念或心灵疗愈的兴起,汉传佛教就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做我们该做的事,最重要的,是要让大众能够接触到佛法;换句话说,要推广佛法成为显学。

五、老病对禅修之影响

要先有大信心,接着大愤心、大疑情、大愿心才会生起。大信心的基础需要通过一些体验才有可能建立,而不是靠想像。生起信心以后,还要继续用功;用功的体验愈深,信心就会愈加坚定。

二、学佛因缘

参加佛青团,对我来说并不是真正学佛的开始,因为在加入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并未去研究佛理,而是觉得自己是年轻人,参加这个青年团是因为它是年轻人的,有着许多年轻人的康乐活动。

三、出家因缘果

当礼仪结束,我又陪太平佛友到妙香林及槟城佛学院参观,觉得跟他们更接近,虽然我已换上与他们不同的僧装,但当他们都回去后,忽然有一阵阵空虚及彷徨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因为我第一次觉得离开他们那么「远」。

顯示 1 - 8 / 13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