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發貨義工皆需提前籌辦過節,本店今起暫停接受訂單,直至農曆結束。不便之處,尚乞見諒。_/\_
  

      

文章選讀

怎樣如理思惟《心經》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圓滿成就或修行過程階段。行般若便能照見五蘊皆空,行般若的宗旨便是度一切苦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般若,度一切苦厄是波羅蜜多。簡而言之,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指所修的「法」;修持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是「因」;證悟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則為「果」

從求觀音到做觀音

我們的六根、六識的作用,其實就是心的整體作用,只要達到統一境的時候,便能六根圓通,它們的作用即能通達。這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層次。所以,即使苦惱的眾生無法發出求救的聲音,觀音菩薩一樣知道他們的苦惱,菩薩還是會隨類現身給予慈悲救濟。

回家,看話頭(話頭禪十報告)

用話頭的方法,我較熟悉。經過師父如此詳細的說明,我更清楚,也能把握了。於是在用功時,整個身心投入,話頭提起著,話頭綿密卻不緊,在若有若無中,妄念皆不起作用,只是順著話頭的參究,將身心融入,過程清楚照見,身心輕安而話頭引發的疑情綿密。

中國禪燈照西方(默照禪十報告)

默照禪由宏智正覺禪師提倡,為宋代曹洞宗的根本,日本曹洞宗傳為「只管打坐」,但中國曹洞宗則似乎久未有此禪法的教學。師父直從正覺禪師的默照禪法中親自實踐、體驗而得力,並從盛唐以來的禪師們活潑的教學中,悟得此禪法實為禪宗一向來便在應用的善巧。

一、如何深化修行?

從理解到體驗,從教理到實際的應用,透過禪法把它貫通起來,所以我跟著師父學禪就是度過了這個很重要的階段。同時發現體驗到佛法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的,這個體會對我後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有很深刻的作用。

  

新書出版

《一代人天師範》

《一代人天師範》

..

RM28.00 RM35.00
《禪外再傳》

《禪外再傳》

..

RM31.50 RM35.00
《人生佛教概論》

《人生佛教概論》

..

RM24.00 RM30.00
《文心堂佛造像印》

《文心堂佛造像印》

..

RM31.50 RM35.00
  
  
慧燈文選

禪之方便

心雖散放,生活雖瑣碎,但肯用功用心,漸漸還是可以置心的,若與靜態用功連貫,久而久之,功夫純熟,凝然成片,身心統一、內外統一,也非不能之事。

禪之入處

「心性本淨,佛性本具」之信念在禪門,在佛教界,乃至社會群眾,皆為普遍共知之真諦。在禪門修禪特重之,並以之為堅定信念而修。故禪僧修禪時,皆已具此正見正念,修禪時,自能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不至盲修瞎練。

禪之悟境

心淨而自在,住於無以名喻之樂中,此等境界超越時空相對之境,此即為常(此常非與無常相對之時間的永恆相)。因此見性開悟者,超越一切相對的、世間的無常、不樂、無我、不淨(四正見)與常、樂、我、淨(四倒見),證得絕對之常樂我淨。

禪之思惟

其實禪的方便、入處,與悟境在禪興盛時,都生動活潑的在發揮著,只是文獻中沒有很有系統的記載,或禪師們沒有詳細的整理出來,但在禪師的教導中,以及文獻的資料中,都有完整的內容,問題在如何去整理。

禪的體性

法性本然,心性本淨,故禪的修行,只是顯發本淨之心的體用,不是尋什麼求什麼、滅什麼加什麼的,但又不是返本還源的本體或梵我。這一切無他,佛法之特質:無我、無自性爾。

禪的修證

佛法的開悟在證得無我、無自性,而對無我、無自性的理,先當從聞思文義法中去建立,對此真諦有思惟上的理解,觀念上的確立,而不移信念,才能依此而修慧。在止的功夫上修慧,才是觀,依此觀才得現證慧。

禪的三心

平常人亦可修禪,或說所有的人都可以修禪,只要他肯用心,有耐心、有恆心的老老實實的用功,功夫在恆常用心的應用中,必能漸漸深入其心,穩穩安住。若不肯如此用功,再好的老師,再妙的方法,再高的「天賦」,都是虛幻不實的、無常無我的。

禪的兩意

能觀之心空,所觀之境也空,空即是空。則能所相泯,一切皆空,不只無相,亦無自性、無心。能所相泯則一切空,證空則泯一切相與性,破除我見,斷自性見,不再有分別,不再執著,徹底放下,一切自在。

  
由於發貨義工皆需提前籌辦過節,本店今起暫停接受訂單,直至農曆結束。不便之處,尚乞見諒。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