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這首詩偈,以簡潔而深邃文字,展現對「心」的深刻探討與體悟。詩中透過「聽水」、「聽音」、「聽樂」、「聽道」,引導讀者進入超越言語和感官的內在境界,以「無聲」為核心,揭示佛教「空」與「自性」的思想。
詩偈以「終日聽水,流水無聲」為起始,將這一自然意象與「無聲」相結合,意喻「無常」與「空」。流水有聲,本質卻是無聲,猶如萬物有相,其性本空。這種「無聲」並非真正的寂靜,而是超越感官的內在覺知,是對「空」的體悟。
「終日聽音,梵音無聲」,進一步將「音」與「梵音」聯繫起來,以梵音象徵佛法。佛法無可言說,只因超越言語與概念,只能透過內心覺悟來體會。
偈文多次使用「無聲」,並非否定聲音存在,而是引導讀者超越聲音表象,直指其背後的「空性」。這種「無聲」境界,正是佛教追求的「寂滅」與「涅槃」,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絕對境界。正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詩中的「無聲」正是對「空」的具體呈現。
其次,詩偈以「如是觀山,靈山法音」等句,將山、月、空、性與佛法結合,賦予深遂的意義。靈山不僅是山,也是佛法的象徵;明月不僅是月,亦是智慧的顯現;虛空不僅是空,更是普遍本然的存在;佛性不僅是空性,更是眾生本具的覺悟。詩偈中的「法音」,意喻佛法遍及一切處與無所不在,無論山、月、空、性皆是法音,皆是佛法,一切皆可成為修行的媒介。
再者,詩偈以「純真,是童吟」為轉折,將「童心」與「純真」聯繫,展現「初心」與「無邪」的讚美。童心無邪,正是修道希求的「無分別心」與「無執著心」。詩中以「蓮花童吟」、「好香童吟」、「淨緣童吟」、「妙理童吟」等句,將童心純真與佛法妙理結合,寓喻修行最高境界,正是回歸無分別、無執著的純真狀態,既是修行的起點,也是修行的終點。
偈文最後,以「聲,因緣生,因緣滅」等句,總結了佛教的緣起思想。一切聲音、音韻、吟唱,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揭示「此故彼」的緣起法則。「非有非無,所以完美」、「法無定法,所以至善」,顯示「緣起中道」的中心思想,即不執有,也不執無,而是超越有無的對立,達至絕對的體悟。
透過〈心〉偈,繼程師父以簡潔文字與深邃意境,對「心」展開深刻探討,引導讀者捨棄外在的表象執求,回歸內心的寂靜與純真,以「緣起中道」思想,揭示世間萬物的本質,帶領讀者於日常生活中體悟佛法,回歸自性的清淨與圓滿。
(↓ 感謝楊嘉慶師兄提供本頁視頻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