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其他〉讀後:

太虛大師不僅是一位深具智慧的佛學思想家,更是一位致力於佛教復興與改革的實踐者。他的一生都在為佛教的弘揚與僧伽制度的整頓而奮鬥,其思想與行動對現代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法弘揚本在僧」,太虛大師強調僧伽是佛教的核心與重心,尤其是住持三寶中的僧伽,其地位無可替代。這一點從佛陀時代的比丘僧團到現代佛教的傳承,始終是佛教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太虛大師認為,僧伽不僅是佛法的弘揚者,更是佛教精神的守護者。他對僧伽制度的重視,體現在他一生致力於建僧運動的努力中。

儘管大師面對的是中國佛教僧伽制度的腐敗與衰落,但他從未放棄,始終堅持整理僧伽制度、提升僧眾素質的目標。這種堅定的信念與不懈的努力,令人深感敬佩。

太虛大師對僧伽的重視,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深入探討了僧伽在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他從佛陀時代的僧團建立談起,指出僧伽是佛法弘揚的責任承擔者。在現代社會,雖然在家信眾在佛教中的地位逐漸提升,但太虛大師依然認為,出家僧眾才是佛教的住持中心。

大師強調,出家僧眾全身心投入佛教事業,專職弘揚佛法,而在家信眾則更多是佛教的外護與護法。這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理念,不僅有助於佛教的穩定發展,也為現代佛教的復興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其次,太虛大師對「人生佛教」的倡導深啟世人。他認為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教育體系。佛陀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其教導不僅限於宗教層面,更涵蓋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太虛大師將佛教視為一種教育大系,強調佛教應該深入社會、融入生活,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指引。他提出的「人生佛教」理念,旨在通過佛教的教育功能,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與精神境界,從而實現社會的淨化與和諧。

太虛大師對教育的重視,體現在他創辦佛學院、推動佛教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他認為,教育是佛教復興的基礎,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升僧眾的素質與佛學水準,進而推動佛教的整體發展。

大師不僅關注佛化教育,還倡導將佛教的精神融入世間教育,形成一種「大同的道德教育」,以此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的進步。這種將佛教與教育相結合的理念,不僅展現了太虛大師的遠見卓識,也為現代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大師對佛教與社會的關係也有深刻的見解。他認為,佛教不應該局限於寺院之中,而應該走向社會、深入民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並提倡佛教應該參與社會的慈善、文化與教育事業,通過這些實際行動來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

太虛大師對佛教的深刻理解、對僧伽制度的重視、對教育的倡導以及對佛教與社會關係的思考,都展現了他作為一位佛教大師的智慧與遠見。他的努力不僅為佛教的復興奠定了基礎,也為現代佛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大師的理念不僅是佛教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中追求精神提升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