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佛者,以及一些修禪者,在學及修沒多久,就高談捨下、無分別心、無相等等用功。其實這都是操之過急,或好高騖遠的。

初學者乃至學了一段頗長時日者,都還是需要作意,去執著方法,分別善惡的,因有刻意的心,才能依之而用功,在用功中,才能漸次的向上。

功夫要到純熟時,方能不刻意即能提起,在未熟練之前,每個階段的用功,都需要作意提起的。

如修止時的專注,需時時將心作意於呼吸上,才能專注,為使專注持續,得以覺照作用輔持著,故以數的方法保持覺照,使心清楚的知道專注呼吸的作用。

此功夫在應用時,常會被外緣與妄念、昏沉拉走、沖散,故得時時作意提起,功夫才能保持。

在功夫未熟練之前,要放下,放下什麼呢?要無分別,無什麼分別呢?無相,無掉什麼相?連所緣之境相也不清楚,能放下、無掉什麼相啊?

因此修禪者在用心時,要耐心的恆持方法,到很熟練的階段,才能進一步談其他功夫。

功夫一旦上路,不刻意用心,功夫已在,已能提起,到功夫從禪修方法到生活中去,連成一片。不論在用方法或不用方法,都知道,清楚的覺照到在用功中,那自然的不必再刻意提功夫,而功夫已成片矣。

止的功夫成片,身心統一的狀態不只於止靜中,在動中也是如此。

此時若要觀想,或參禪,仍需提起,將所觀之真諦或所參之話頭注入於定心中,使所觀所參境與定心相觸,從作意觀至觀境自然現前,或參至疑情湧現。

能所統一時,即觀境、疑情與能觀之心成片。

統一成片的觸所不需作意,而無時不在用功之中。

但此觀心與觀境、疑情仍是有相之功夫,縱使已相融統一成片,仍有能所相對之作用,只是功夫純熟了,自然運作。

由於所觀真諦為無我、空,當觀境漸漸成熟,不只所觀境是如真諦而觀為無我、空,能觀之心亦如真諦中的無我、空。

能觀之心空,所觀之境也空,空即是空。則能所相泯,一切皆空,不只無相,亦無自性、無心。

能所相泯則一切空,證空則泯一切相與性,破除我見,斷自性見,不再有分別,不再執著,徹底放下,一切自在。

然能所之作用在破我見、自性見後,因其因緣仍在運作中,故無心,即無相、無分別、無執著的心仍會隨順此成熟之因緣運作而現其作用。然此時已因無我無執而自在解脫了。

參禪者功夫純熟,疑情在統一的身心中,凝聚為疑團,使能參的心與所參的疑情相融成片,身心與疑團統一,但功夫仍在運作中,而一切的妄念皆不再生起。漸漸的疑團之作用泯去一切作用,在產生類似爆炸力的過程中泯去一切相對,能所亦泯除,破我見,斷自性見,而證空。

其實此能所統一而至相泯的過程為頓悟,在一剎那間悟入。從有作意、分別、執著、有相,切入無作意、無分別、無執著、無相。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在泯除一切執著而後醒覺的心,便隨順一切因緣而無住、自在。一切的相對,仍然是相對,但已從有分別執著的心到無執著分別的心去看此相對,不再有自性的執著,真正是隨緣無住,自在解脫。

禪的三心
平常人亦可修禪,或說所有的人都可以修禪,只要他肯用心,有耐心、有恆心的老老實實的用功,功夫在恆常用心的應用中,必能漸漸深入其心,穩穩安住。若不肯如此用功,再好的老師,再妙的方法,再高的「天賦」,都是虛幻不實的、無常無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