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州弘法時,幾乎每個晚上弘法或交流會過後,總是與三幾佛友或一群佛友談談,談話的範圍很廣,也包括了提出一些問題,這是直接的交流,很多弘法時乃至交流對話不大會提到的,此時皆不妨談起。

間中佛友們提出一項觀察,也就是發覺那些主持經懺法會的出家眾,信徒比較會供養,而且是相當豐富及踴躍,像我們這類出來弘法、講座或講經的師父,那些信徒也會來聽,但卻似乎不太有熱心供養弘法的法師。

佛友言談之間,似頗有不平,也即是覺得信徒們的分別心有問題,搞經懺法會的較易得信徒的心,因為是為他祈誦消災,而弘法的只是講講佛理,有時還提出他們的煩惱,還要他們修行,又沒有給他們什麼平安、發財的好處,當然對待上就有有差別了。

殊不知經懺法事容易,唱唱念念,學了一套,就可以應赴了,而弘法者則場場都要思考、組織,才能表達,耗心費神之處,當非他們所知。然而一般普通信眾要的,或懂得的,還是形式、儀式,且覺得那更直接讓他們受用,因為他們是屬於信仰的層次。而這些信徒往往還是經濟能力較好的,至於喜歡聽經弘法的大多數是年輕一代,當然供養就比較不豐了。

我反而得安慰這些佛友,告訴他們,我們願意以弘法為主,已經是明白這種世俗利益的不豐,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的,當然也不完全如此,因為有時候弘法會也會有信徒熱心供養,如果主辦者在弘法會有宣布供養法師,並作了準備的話,我也提醒他們,這些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多些供養,多買些書或壺,少嘛就少買些了,也沒有什麼分別的。

出家人生活簡單,在常住幾乎都已具備了生活所需,有信徒供養只是多出來的利益而已。最重要的是弘法時,我們從中獲得的法善與法益,我也告訴他們在弘法時,其實我們弘法者所得的,有時候來得更深入,因為弘法時往往貫通了許多道理,受用無窮,且能將本身所得的受用與所懂的佛法,與大眾分享,那才是弘法者最大的歡喜。因此我在弘法時往往可以頗深地投入其中,頗有沉浸法海之喜悅。

另一位佛友就有這種感覺,就是我在弘法時,真的投入,他提到他的朋友一次在研修班聽我談禪,談到唐朝佛教時,那種投入情況竟然使他感受到那種氣氛,簡直置身唐朝時代,連周遭的人都似乎是「唐人」了。世間與學佛者,只要付出,都會有利益回收,只是看我們以何等層次來接受,因此不必計較什麼,耕耘才是最重要的,能直接從耕耘中就獲得法益法喜者,已在禪中,就是最富有的人了,他還需要「添花」嗎?


九五.九.八.檳城

談死
內心一旦放下這些在感覺上頗真實的世間及身體,就會發覺到內心裡的不少擔子、染著、煩惱也就減輕了,不會再因怕死而將失去什麼而恐慌、失落,此時面對死,將會坦然些,若再體會一切有生必有滅的真相,世間、身心,也莫不如此。...
一、如何深化修行?
從理解到體驗,從教理到實際的應用,透過禪法把它貫通起來,所以我跟著師父學禪就是度過了這個很重要的階段。同時發現體驗到佛法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的,這個體會對我後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有很深刻的作用。...
您可能也喜歡

茶道

要說到「精」於此道,我就得否認了。畢竟一門學問或藝術,要能達到「精」,是何等不易的事,那可要具備好多條件,才能達到的境界,而這許多條件中,我有不少是缺之的。

清理

記得我初期學佛時,這位錫蘭法師駐錫佛教會時,經常都會在晚上,尤其是周日,領眾在菩提樹下誦經供佛及樹神,並會開示法要,法師的念誦很動聽,開示的法義精簡而實用,我常沉浸在誦經聲中,也從開示中獲得法益。

談死

內心一旦放下這些在感覺上頗真實的世間及身體,就會發覺到內心裡的不少擔子、染著、煩惱也就減輕了,不會再因怕死而將失去什麼而恐慌、失落,此時面對死,將會坦然些,若再體會一切有生必有滅的真相,世間、身心,也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