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僧释继程:泡茶养壶谈修行

2015-03-13 王智岚 

 

 

阅读更多……

许多早期跟师父打禪七的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师父的逼拶、捧喝的猛烈形式。有一些后期有带禪七的,也常常如此应用,甚至认为这就是师父的风格,有的可能还以更猛烈的手段,以为如此才能突显所谓「禪」的风格。

其实师父当年正值盛年,身体状况较好,在打七时,因一直在禪堂与禪眾用功,感应禪眾身心状態,若见禪眾身心状况,处於放鬆、凝聚状態时,会时不时以猛烈手段来通拶捧喝,期以协助禪眾能进入更深功夫,乃至突破而有所体会。

但若以为师父次次如此,或以为这就是师父的风格,或「禪」的风格,那就误解了。


其实师父的观机逗教,应机施教的,师父感应禪眾的状况和需要,才用適当的手段来处理。

我跟过师父在禪堂里打过三个七,其实三个禪的情况都不相同。第一次的七师父的手法是温和猛烈交替,教方法时详细而完整,在拜佛时会以感性或责骂的言语,带领禪眾用功,经行跪香时,则会拋活头,及较猛烈的捧喝。

第二次的禪七则在封堂当晚即通拶,当届的禪眾素质较高,我本身在封堂当晚即已进入状况,这期的七真是高潮迭起,精彩万分。

第三次我当护七时,师父就很温和的在带了,虽偶尔动態中用功也会以言语及手法稍加催通,但已放鬆多了。师父自己也说多讲些故事,及笑话,禪眾才不会觉得枯闷,表示禪眾多为初阶,通拶用不上,而以温和手法接引。

只参加师父三个禪七,不足以窥师父禪法全貌,但三次不同程度的接引及带领,就显示出师父禪法的风格,应是感应禪眾,而应机施教。明乎此,才见到师父的风格。

 

“如是我行”系列活动

翰墨弘教多年的继程法师,向来关心文艺界发展,扶持本地表演艺术、茶道文化、歌曲创作、诗词文学等,以文艺为方便,弘扬佛法。

2015年,继程法师晋60岁,凭舞台、音乐通胜和紫藤文化企业联合筹划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文艺入禅,流传师父一甲子的禅诗禅偈。

 

Ven. Chi Chern Calligraphy Exhibition RuShi
继程法师 “如是书法展”

 

Exhibition Date/展览日期:14/4/2015 – 26/4/2015
Time/时间:11am- 9pm
Venue/地点: 紫藤茶文化广场 [邵氏广场 1楼]
Purple Cane Events Hall, Shaw Parade, KL
Lot L1-01, 1st Floor, Shaw Parade, Changkat Thambi Doll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其实自己在台湾读书的时间不长,学的东西也不够广、不够深,但因为马来西亚缺乏僧材,即使自己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也得承担一些责任。

同样的在禪修上,自己的体验是不深的,经验也不足,但因情势的需要,回马时,也就得做一些工作。

当初回马时,还觉得可以做一些事。在教学上、在禪法上,因此一回马就热心地想做很多事,包括了佛学院及生活营,还有佛学班的讲课,並在这些课程里加入了禪修的教学。

这是以往在马来西亚佛教界少有的,尤其是华文源流的佛教。

当时在生活营、佛学班,以及佛学院的讲课中,自己都安排的教禪的课程,使这些课程增加了实修的部分。当时真的是一股热忱,当然也得到相应的回应,很多学生都对此有兴趣,也很热心的学习。

自己也在教学上用心,把师父教导的系统,有次第的介绍,发觉也能够让学生相当完整的学会方法,而能用功。每堂课的教学与实习,都用心的带。学生也包括了不同年龄层,包括一些年长的佛友,也有兴趣学习,我的父亲也成为学生之一。

教学当然是快乐的,因为可以与人分享,禪修法门的教学,分享的还有体验与受用,当然是更好的,但如果本身的体验与受用不够深,能分享的就有限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快地就发觉自己的不足,不只在禪修方面,佛理的研究也是如此。

因为读书的时间短,禪修的课程也不多,因此可以说是:出道早。这些不足的条件使得自己必须考虑,如何深入,使自己的教学能提升。

 

“如是我行”系列活动

翰墨弘教多年的继程法师,向来关心文艺界发展,扶持本地表演艺术、茶道文化、歌曲创作、诗词文学等,以文艺为方便,弘扬佛法。

2015年,继程法师晋60岁,凭舞台、音乐通胜和紫藤文化企业联合筹划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文艺入禅,流传师父一甲子的禅诗禅偈。

计划在2015展开的系列活动,如:-

1 一日禅**太平佛教会【5月2日】

2继程法师如是书法展,60幅法师静心领悟的法语。【展览日期:14-26/4/2015,地点:邵氏广场1楼紫藤】

3 继程法师儿童诗词CD,60首诗作录制成佛曲,由周金亮谱曲。【五月推介】

4 继程法师诗作偶剧,60场儿童偶剧演绎法师的诗作内容。【5月开始】

5 继程法师紫砂茗壶展,60把特制茶壶,壶身刻有法师翰墨法偈。【预订8月展出】

6 华联三友,“今生无悔”分享会【10月10日,730pm, 吉隆坡】(主讲:继程法师/潘友来/周金亮)

7 墨与禅**星洲日报【10月23日,星期五】(主讲:继程法师/黄金炳书法家/林福南/周金亮)

8 心。企业论坛**佛青【10月24日】

9 石僧残壶,继程法师谈禅与说壶【预订10月展出,地点待定】

10 继程法师“如是我行”禅茶午宴,筵开60桌,继程法师开示禅理。【日期为2015年10月25日,中午。地点在隆雪华堂礼堂】

 
** : 部分活动还在接洽/协商中,希望“如是我行”能获得各方认同和共识。

闭关,住山,是静修的方式,这本来就是要深入用功者嚮往的。尤其禪弘的修行更是如此,有体验的人,需要保住功夫,以「保养圣胎」。因此有不少禪师开悟后,就住山或闭关去了,让自己的体验更稳更深,才出山弘扬禪法。

当然也有不少想深入修行的人嚮往住山与闭关的生活,以为如此才可深入,但实际上要真能如此静修,本身也得具备条件,否则在山里或关埋是安不下来的,那种完全靠自己用功,自己修行的生活,必须有底子,才能用得上力。故古人说: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

没有基础或条件的人,在闭关或住山生活中,只有枯闷、孤寂、无聊,故享受不到寂静的法喜,用功的乐趣,修行的体验,那安住不下来的心,常常就会带著身体,出去游荡了。

对自己来说,这当然也是嚮往的,尤其在学识与禪修体验仍不够深,却又得到处弘法,四处讲学教禪的情况下,心更想静下来。於是向家师竺摩师父提出闭关的要求,慈悲的师父就答应成就,並为自己筹备一个可用的关房。

当自己终於住进关房时,才发觉其实自己在这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还是浅的,但住进了就得设法让自己安住,不过后来又因种种的因缘,使自己的闭关闭得不够深,因为还有不少的外缘,包括了对佛学院学生对外面信徒,及对一些课程的讲课,也有见客及其他外缘。但把身体关在关房里,用功的时间还是增多了,於是就著重於佛法教理的深入下功夫,阅读了几部重要的经论,並在天台止观的著作中做较多功课,而作了笔记,成为出关后教禪的重要基础功夫,总算还有小成,不负眾望。

 登山偈

繼程法師

1. 禪修如登山 修止若成就 猶如處山腳 自此能登山
2. 未至止一心 即是籌備時 需具各條件 調和身息心
3. 調和用功中 漸次循序修 已做好準備 方行至山腳

4. 傳統修觀法 依古仙人道 循著前人路 有善士嚮導
5. 一步一步走 一路有順逆 終而抵山頂 見山頂風光
6. 山頂好風光 無常無我空 之前只聽聞 現親身得見

7. 若修話頭禪 如好探索者 喜自闢途徑 自找登山路
8. 但把握方向 奮起勇猛心 登山之行程 倍增艱難度
9. 故之前準備 需更具功夫 能突破障礙 終而達山頂
10. 個人親自見 即本地風光 所見無遮攔 為露地風光

11. 修默照禪者 身心放鬆徹 處於統一境 並放任六根
12. 一步入於山 與山即統一 人即為是山 山即為是人
13. 人山既一體 處處即山頂 當下即如是 見處處風光

14. 無論何法門 所見所悟者 無常無我空 即本性風光
15. 入門方便異 所悟非為二 方便即善巧 終極本性一
16. 方便是契機 本性為契理 契機而契理 禪修圓滿境

2014年 7 月25 日美國紐約象岡道場禪十

师父允准我可以教「初级静坐」,我才知道师父在我第一梯次打完七兴致勃勃地想教禪时,不置可否的慈悲,因为直接不准许,会泼我冷水,但又不能准许,因为怕会教错。

到我有了体会,又让我担任了「一次半」的护七后,才允许我教。 而在此过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教禪不是方法的指导而已,而是对学习的禪眾负责,要帮助这些禪眾面对及克服他们禪修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自己经验不足,没有任何体会,如何协助禪眾呢?

当年师父允许我教禪修初级课程,主要还是师父瞭解我的教学技巧的把握,因为我的禪修体验其实还是不深的,但基本的教学是没问题的,且身心状况也因此虽不深的体验而稳实,故让我负起教学责任,且师父知道我不久將回马,而马来西亚的禪修这一块,师父是无法照顾到的。但以师父弘法弘禪的愿心,自然是不愿放弃这一片空间,刚好我的条件足以承担,所以师父慈悲的將这任务交给我,我也愿意承担,因为已从禪修中,得到受用,自然很愿意与此地佛友分享这美好的经验。

但我的第一次禪修教学经验不在马来西亚,也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个刚出家不久的沙弥尼。当时此沙弥尼找我谈及她的学佛歷程及出家因缘,希望我能给予辅导,我则告诉她,我可以教她禪修。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把师父教的方法教她。在此过程中,实际的去运作,发觉自己能很好的把握师父的教学,也清楚的教了这一套禪法。这对自己后来的教禪,算是一次的实习,因为是对个人,故能更好的把握,在对大眾时,也就能用上了。我的教禪生涯,掀开了第一页。

继程法师在西方國禪期預告:

July 18 ~ 27, 2014  New York  禪十
July 31 ~August 10, 2014 Poland  禪十
August 16 ~ 21, 2014  Switzerland 禪五
August 23 ~30, 2014  England  禪七
September 3 ~ 7  Michigan  禪五
September 10 ~ 16, 2014 Los Angeles 禪七
August 1 ~ 22, 2015  Poland  禪二十一

《禪门囈语》的出版,让好些学生嚮往密集的禪修课程。师父为了推广禪修课程,收集了我们这些禪眾的心得报告,编辑了《禪门囈》,当学生们阅读后,也希望能参加禪七的课程,或类似的禪修。

于是就向我提起,当然他们无法远赴台湾参加师父主持的禪七,希望我能办主持类似的课程。我不能答应他们,但心里是愿意的,不过必须经过师父的准许。

我与师父作了书信的沟通,师父想瞭解我如果带密集课程,会有什么准备,包括如何带,以及讲开示的內容。我就藉著赴台的一个机缘,亲自向师父报告。

师父知道我会依照禪七的作息表及规则运作,开示的內容会以《小止观》或《六妙门》等天台止观为主,就允准了我的请求。我將课程定名为「静七」,是想以静坐为主,让学生能从基础功夫下手。

为要让我带密集禪修课程正名,师父就依照禪宗的传统,正式传法予我。本来师父对这些法脉传承並不特別重视,但依照传统还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就以虚云志和尚传承的临济宗法脉,让我成为虚志门下第四代传法弟子,法名为传显见密。

我自己其实对法脉传承也没特別重视,因此也就没有对外作任何宣示,只是对师父允许我带静七,抱著感恩的心,发愿传弘禪法。

从短期的禪修课程,到密集的主持静七,对我来说,也是因缘,虽然这个课程在当时教界,算是一个突破,我们也没做宣传,只是依一般办活动的方式,选了时间地点作了宣传,学生也响应了来报名,时间到了,大家集合在禪堂,就一起用功禪修,而我也就正式的开始主持静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