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我行我思 就是這個樣子

報導:葉鳳玲 
攝影:連利元、憑舞台提供

 

 

走過一甲子歲月,繼程法師淡然地說:「好不容易也不小心到60歲了,在這樣的時段裡辦一些活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慶祝,其實是藉這個機緣來推廣活動。」

Read more...

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是偏向“文以载道”的观念的。但在心智成长中,此“道”的意义与内容在改变或提升。小学时期,造句对我来说并不难事,但总要造得较有意思,作文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当时必然的思想贫乏,使我发觉无法写出有内容的文章。

中学时期,这类的功课减少了,自然就不必去应付很多了,但有时候华文老师会规定写周记,让我们“发挥”一下文思,只是往往缺少创作的冲动。偶尔也会写点东西,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来即是所谓的“道”,即没有内涵,没能传达一些思想或讯息。

纵使高中时期也有少量的几篇文章曾在报章刊登,以及在华文学会出版文艺刊物中负责编辑并发表自己的作品,也都会在作品中设法传达一些讯息。

Read more...

师父允准我可以教「初级静坐」,我才知道师父在我第一梯次打完七兴致勃勃地想教禪时,不置可否的慈悲,因为直接不准许,会泼我冷水,但又不能准许,因为怕会教错。

到我有了体会,又让我担任了「一次半」的护七后,才允许我教。 而在此过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教禪不是方法的指导而已,而是对学习的禪眾负责,要帮助这些禪眾面对及克服他们禪修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自己经验不足,没有任何体会,如何协助禪眾呢?

当年师父允许我教禪修初级课程,主要还是师父瞭解我的教学技巧的把握,因为我的禪修体验其实还是不深的,但基本的教学是没问题的,且身心状况也因此虽不深的体验而稳实,故让我负起教学责任,且师父知道我不久將回马,而马来西亚的禪修这一块,师父是无法照顾到的。但以师父弘法弘禪的愿心,自然是不愿放弃这一片空间,刚好我的条件足以承担,所以师父慈悲的將这任务交给我,我也愿意承担,因为已从禪修中,得到受用,自然很愿意与此地佛友分享这美好的经验。

但我的第一次禪修教学经验不在马来西亚,也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个刚出家不久的沙弥尼。当时此沙弥尼找我谈及她的学佛歷程及出家因缘,希望我能给予辅导,我则告诉她,我可以教她禪修。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把师父教的方法教她。在此过程中,实际的去运作,发觉自己能很好的把握师父的教学,也清楚的教了这一套禪法。这对自己后来的教禪,算是一次的实习,因为是对个人,故能更好的把握,在对大眾时,也就能用上了。我的教禪生涯,掀开了第一页。

 登山偈

繼程法師

1. 禪修如登山 修止若成就 猶如處山腳 自此能登山
2. 未至止一心 即是籌備時 需具各條件 調和身息心
3. 調和用功中 漸次循序修 已做好準備 方行至山腳

4. 傳統修觀法 依古仙人道 循著前人路 有善士嚮導
5. 一步一步走 一路有順逆 終而抵山頂 見山頂風光
6. 山頂好風光 無常無我空 之前只聽聞 現親身得見

7. 若修話頭禪 如好探索者 喜自闢途徑 自找登山路
8. 但把握方向 奮起勇猛心 登山之行程 倍增艱難度
9. 故之前準備 需更具功夫 能突破障礙 終而達山頂
10. 個人親自見 即本地風光 所見無遮攔 為露地風光

11. 修默照禪者 身心放鬆徹 處於統一境 並放任六根
12. 一步入於山 與山即統一 人即為是山 山即為是人
13. 人山既一體 處處即山頂 當下即如是 見處處風光

14. 無論何法門 所見所悟者 無常無我空 即本性風光
15. 入門方便異 所悟非為二 方便即善巧 終極本性一
16. 方便是契機 本性為契理 契機而契理 禪修圓滿境

2014年 7 月25 日美國紐約象岡道場禪十

石僧释继程:泡茶养壶谈修行

2015-03-13 王智岚 

 

 

Read more...

禅与艺术的贯通...

继程法师

关于艺术与禅修的开示(二)

我們的身心在運作過程裡面会出现幾個相對的情況:一個就是不清楚,所以沒有追逐,或是有某種程度的清楚,但是追逐,所以沒法安定;另外一個是逃避,所以觉得沒有受干擾。不管我們的五根怎麼去接觸五塵,都会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要回到禪修的原則,回到我們心本然的功能,即默和照,讓它整體地運作。如果我們的心能够保持清明,就能感受到五根在接觸五塵。假如這個五塵呈現出來的境能讓我們的五根安定,或者是让我們的心专注在這個境上,就是定,同時又不影響到心的清明状态,也就是照,这样我们就能夠借用到這個境來用功。

回到五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每個人的根都有不同的領會度,有些人眼根比較敏銳,他們能夠看到的美比較細、比較清楚。有些人是耳根比較敏銳,所以他們比較容易觉察到聲音的美。有些人鼻根敏銳,比如像流行的香道、香禪,有人一聞就能夠分析這個香的苦、辛、酸、鹹、甜,跟我們的舌根分辨一樣。美食家的舌根都非常的敏銳,而我們也可以通过品茶时的專注和覺照,品到很細的滋味,在這個品的過程讓心安定下來。

Read more...

许多早期跟师父打禪七的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师父的逼拶、捧喝的猛烈形式。有一些后期有带禪七的,也常常如此应用,甚至认为这就是师父的风格,有的可能还以更猛烈的手段,以为如此才能突显所谓「禪」的风格。

其实师父当年正值盛年,身体状况较好,在打七时,因一直在禪堂与禪眾用功,感应禪眾身心状態,若见禪眾身心状况,处於放鬆、凝聚状態时,会时不时以猛烈手段来通拶捧喝,期以协助禪眾能进入更深功夫,乃至突破而有所体会。

但若以为师父次次如此,或以为这就是师父的风格,或「禪」的风格,那就误解了。


其实师父的观机逗教,应机施教的,师父感应禪眾的状况和需要,才用適当的手段来处理。

我跟过师父在禪堂里打过三个七,其实三个禪的情况都不相同。第一次的七师父的手法是温和猛烈交替,教方法时详细而完整,在拜佛时会以感性或责骂的言语,带领禪眾用功,经行跪香时,则会拋活头,及较猛烈的捧喝。

第二次的禪七则在封堂当晚即通拶,当届的禪眾素质较高,我本身在封堂当晚即已进入状况,这期的七真是高潮迭起,精彩万分。

第三次我当护七时,师父就很温和的在带了,虽偶尔动態中用功也会以言语及手法稍加催通,但已放鬆多了。师父自己也说多讲些故事,及笑话,禪眾才不会觉得枯闷,表示禪眾多为初阶,通拶用不上,而以温和手法接引。

只参加师父三个禪七,不足以窥师父禪法全貌,但三次不同程度的接引及带领,就显示出师父禪法的风格,应是感应禪眾,而应机施教。明乎此,才见到师父的风格。

 

“如是我行”系列活动

翰墨弘教多年的继程法师,向来关心文艺界发展,扶持本地表演艺术、茶道文化、歌曲创作、诗词文学等,以文艺为方便,弘扬佛法。

2015年,继程法师晋60岁,凭舞台、音乐通胜和紫藤文化企业联合筹划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文艺入禅,流传师父一甲子的禅诗禅偈。

 

Ven. Chi Chern Calligraphy Exhibition RuShi
继程法师 “如是书法展”

 

Exhibition Date/展览日期:14/4/2015 – 26/4/2015
Time/时间:11am- 9pm
Venue/地点: 紫藤茶文化广场 [邵氏广场 1楼]
Purple Cane Events Hall, Shaw Parade, KL
Lot L1-01, 1st Floor, Shaw Parade, Changkat Thambi Dollah,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Page 3 of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