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住山,是静修的方式,这本来就是要深入用功者嚮往的。尤其禪弘的修行更是如此,有体验的人,需要保住功夫,以「保养圣胎」。因此有不少禪师开悟后,就住山或闭关去了,让自己的体验更稳更深,才出山弘扬禪法。

当然也有不少想深入修行的人嚮往住山与闭关的生活,以为如此才可深入,但实际上要真能如此静修,本身也得具备条件,否则在山里或关埋是安不下来的,那种完全靠自己用功,自己修行的生活,必须有底子,才能用得上力。故古人说: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

没有基础或条件的人,在闭关或住山生活中,只有枯闷、孤寂、无聊,故享受不到寂静的法喜,用功的乐趣,修行的体验,那安住不下来的心,常常就会带著身体,出去游荡了。

对自己来说,这当然也是嚮往的,尤其在学识与禪修体验仍不够深,却又得到处弘法,四处讲学教禪的情况下,心更想静下来。於是向家师竺摩师父提出闭关的要求,慈悲的师父就答应成就,並为自己筹备一个可用的关房。

当自己终於住进关房时,才发觉其实自己在这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还是浅的,但住进了就得设法让自己安住,不过后来又因种种的因缘,使自己的闭关闭得不够深,因为还有不少的外缘,包括了对佛学院学生对外面信徒,及对一些课程的讲课,也有见客及其他外缘。但把身体关在关房里,用功的时间还是增多了,於是就著重於佛法教理的深入下功夫,阅读了几部重要的经论,並在天台止观的著作中做较多功课,而作了笔记,成为出关后教禪的重要基础功夫,总算还有小成,不负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