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修的重点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就需要有不同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运作,是以调心为主妄念很多或者陷入昏昧表示我们的心处在不安定、不清明的状态这种不安定不清明也是我们多数时候的状态我们现在禅修是要安定清明要安定的话,我们的心要能够收摄,让它专注在一个上面专注在一的同时,心要保持清明,也就是很清楚知道这是方法的原则这样运作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心回到当下,当下的生理状态是什么很清楚,当下的心理状态是什么也很清楚因为很清楚,我们能够很安定身心能够处在一种安定清明的状态。 

我们的心平时很粗,已经变成了一种惯性,一下子要回到身心当下的状态,要借助禅修的方法 ── 一个是念佛,一个是观呼吸念佛的方法是把佛号或菩萨名号提起来,让念佛或菩萨名号的”进入意识里面。意识是我们的心内在的作用、主流的功能帮助心回到安定清明的状态 

平时因为妄念太多,妄念一来的时候,我们不是追逐它,就是抗拒它,不然我们就昏昧不清楚,所以贪嗔痴的状态为多。我们现在提起一个正念的时候,无贪无嗔,因为我们的心没有被妄念带走,也没有抗拒、对抗任何的妄念。念佛的时候心很清明,有的佛和菩萨的名号都代表了他们体的功德如果念阿弥陀佛”,我们就是等于在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无量的智慧,无量寿就是无量的福德;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阿弥陀佛的名号把它所有的功德都呈现出来了,因为念佛的过程我们的心是保持正念,正念帮助我们一直把心守在那不会动乱,贪嗔的烦恼来了不会被干扰,不会去追逐清明,佛号清清楚楚的,而佛号又代表了无量的光明,所以心的光明就现出来了,安定清明看起来佛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它具有很大的力量

 

对“极乐世界”的 

不过有一些人学佛的过程中接收一些讯息,以为念佛就只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好好的人还没有活好,想要死了,因为死了才能够往生嘛,所以就认为人还没活好,就死得好。这些讯息不完整,让很多人以为念佛得往生不可,所以念佛的人什么都不做了,就准备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那边干?去养老因为去到那边,最好的都有了,什么功德水、七宝池之类的,满地都是黄金!我告诉大家,满地的黄金跟满地的泥土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去那边满地的黄金想要种一棵树都不能种了所以它只是一个象征,象征那个地方非常清净为什么用黄金作比喻呢?因为人世间黄金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一讲到黄金大家觉得好这是一个譬喻、象征说明,让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有多好,生起一种向往的心可是很多人想的是哇,满地黄金!我去带一把回来多好,那我就发了!这些念头其实都不正 

另外,还有人认为去极乐净土的人什么工都不用做,比退休还好,每天不用吃饭肚子饱了这是想的太太多了。其实去那边是干什么呢?是去修行我们真正去极乐世界的原因,不是去养老,而是去深造这个观一定要清楚。极乐世界像一大学,我们去深造,深造好了、有成就了以后干?回娑婆世界度众生你进大学读书,读那么多干什么?读完了要回到社会服务,不是在里面不想出来了不想出来可以,你就在大学里面当讲师、教授,最后当校长校长阿弥陀佛退休了谁接上去──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退休了谁上去?——大势至菩萨;他们两个是副校长然后阿弥陀佛退休了,观世音菩萨退休了,大势至菩萨退休了谁上去?── 你呀!你在那边修、修、修,你就上去了嘛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个修行、修学的空间我们不进去的话,社会上当然也可以学习,但是到那边能够专心学,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如果你们真的发愿往生的话,一定要清楚极乐世界的性质,不然到那边发现它不是养老院,“哦,我来错地方了,我本来以为是来养老的“,就会后悔了。 

有时候在世间,我们觉得娑婆世界太苦了,就想逃避,逃到极乐世界去避一避。极乐世界不是避难的地方,是深造、修学的地方这个观念清楚了以后,念佛就不同了,你就知念佛是为了储备资粮准备深造,这样子用功就特别有意义,你的目标方向就明确了如果你只是为了养老念念佛能够去就好了,那你精进用功的方向都不对了有一些人就是因为这样误解,而且看到念佛的人好像大部分都是年纪比较受教育不多的,所以想想极乐世界大概都是收容这些人真是误解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 

如果我们了解念佛的真正涵义,整个观念就不同了,把它用到禅修里面就更清楚了,因为《阿弥陀经》讲要念佛往生,要念到一心不乱用什么方法才能够一心不乱呢?一定是在禅修中用功,你才能够念到一心不乱所以我们要练习专注和觉照以佛号为我们所缘,达到专注和觉照,到最后念到一心不乱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很明确 ── 你要往生,只要发个愿,时间到了因缘具足了,你随时放下就走。我们看到很多念佛的祖师大德都是这,他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间到了因缘具足了,走就走了去了以后他们回来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回来也不会告诉你他是谁、谁回来了而是继续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去度化其他的人

 

念佛要有品质 

用功的时候把这个工夫念到那么好,你在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每一个佛号都念得很清楚现在很多人念佛比较注重数量,用计数每天念多少赶快算一下念不到数量就觉得有一点点挂碍当然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念佛有量的同时,记住一定要有品质——念佛的品质念佛的品质取决于你念的佛清楚不清楚。如果念得很快,念到佛号剩下一个声音在,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只剩下一个“陀”字那就不准了念得多但是不清楚,念到含糊不清,周围的人听了都不知道你在念什么,那是有问题的如果在心里也这样念的话,阿弥陀佛出现的时候你竟然叫不“阿弥陀佛”来,因为你念得太快了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你在叫他,那很奇怪了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清楚。念清楚的时候不要急不要赶不要冲,慢慢念。如果禅坐的时候念佛,佛号提起来一定要很清楚:佛,阿-弥-陀-佛……你这样念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心是清明的。念快了以后不清,不清楚的话就少了清明,也不容易安定。 

我们用念佛方法的时候,会发现还有一个现象 ── 断断续续念佛要持续,比如说一支香坐半个小时你的心都是念佛的,每一个佛号念出来都是清楚的,没有妄念或者妄念不干扰,妄念不会把你的心带走能够用功用到这样,就差不多是一心了但是我们开始用功的时候,常常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然后想起来又阿弥陀佛”,常常会间断,断的时候我们常常不知道有时候断了十分钟,你忽然间想起,又开始念佛,你的印象里面好像刚才一直在念,自己以为自己在念,其实已经中断了一段蛮长的时间,这时候你的心可能跟贪嗔痴的妄念在一起,追逐妄念,处在一种昏昧不清的状态,但是你不清楚 

初学念佛,断的时间长,续的时间短,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有警觉心,警觉心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发现自己念佛已经中断了。你可以借用六妙门的方法,用数、随止 [注:六妙门 —— 修习进程的数、随、止、观、还、净六个环节)。这是修定的方法,就是用数的方法,念“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阿弥陀佛,3”……如果常常感觉妄念容易起来,就可以配合数字,用念佛的“念”加强觉照的心。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阿弥陀佛”,这个“3” 不见了,我们就知道心跑掉了。觉照心、警觉心不在的时候,佛号也跟着跑掉了,专注的念头没有放在佛号上。这个方法虽然稍微粗一点,却可以对治我们比较粗的心。如果中断的时间太长,再续回来的话,这中间妄念太多,你就发现用功不容易有进步。有些人念佛念了很长一段时间,总是感觉佛号怎么念就是停在那边,好像没有办法再深入,就是因为断的时间太长。断的时候没有觉照心,不能很快就警觉,这样用功就没有办法把心调细。 

六妙门的法门,在教学上是用呼吸的,我们先通过数和随,然后到止,止就是一心不乱了。这样一个程序对修止修一心,也就是安定与清明的工夫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开始的时候我们从数字上加强觉照的心:“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到阿弥陀佛,10”,你要有一个循环。到10的时候,你就要再提起另外一个觉照,又回到“阿弥陀佛,1”。 当然也有一些人说不要数到10,那也可以,比如数到8、9,更容易提起你觉照的心。为什么要循环呢?因为我们的惯性,很容易就跑进去了——阿弥陀佛,108、109... 能跑那么远去了。由于惯性、习惯,我们到了10,不自觉地就11、12、13继续下去了,那就变成惯性。有惯性的话,觉照心又弱了,又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就一定要在一个数字上作一个循环,你可以念到9、念到10,再起1这样的循环。慢慢的,念佛号越念越清楚、越念越安定的时候,会发现从1到10都清清楚楚的,此时就可以开始把数字放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间就连贯起来,那时候你会发现在念的过程里面,心越来越细。慢慢你发现念佛的念头越来越细,你的心跟佛号慢慢地统一了,做到一心不乱了。那时候你发现没有其他妄念,或者偶尔有妄念在旁边飘过,但是它完全不会干扰,甚至你动一个念头去想妄念或者杂事的时候,发现杂事想不下去了,佛号自然就提起来,你的心主流的作用都是佛,你的心跟佛统一,这就是就念到一心不乱了。念到这个程度,工夫就在了,你想再深入任何一种方法都没问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发愿就去了。如果你要修其他的法门,依这个为基础都可以建立起来。一心不乱、安定和清明的状态慢慢地显现出来时,你就能够觉照。 

念佛可以念到智慧生起来,念佛可以念到开悟,这些都可以做得到,但基础的工夫一定要做好所以,念佛的时候可以这样子用功,这些都是基本的工夫至于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要怎么样再把这个方法做转化提升,那就看你的因缘如果真正这样子用功,到时候因缘一定会出现,一定会有老师出现,或者你自己本身会领悟到有一些人到这个程度,他可能就转成“参话头”,有些人转成“默照”,有些人转成观想,有一些发愿往生,都可以。“一心不乱”的基本功,是禅宗里要先做到的。到这个程度你就发现再升上去的方法不止简单,而且不会太费力。我们大部分人用功最吃力的地方,就是从散乱的心很粗糙的心,调到专注的心很细的心清明的心,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很多人在初学的阶段,因为妄念太多身体太粗,修了一段时间就修不下去了。初学的人很多,慢慢的我们发现用功用到上面去的时候,人数慢慢在减少,大部分的都是前面这些阶段过不了。大家把简单的方法看是容易的方法,其实方法简单不一定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不是方法的问题,是我们身心的问题。身心太粗太散,么简单的方法你没办法用,因为方法太细你拿一个粗粗的斧头,要去雕个细细的东西,可能吗?当然不能了,你要把刀磨到很利了才能够用,你这个粗粗的怎么能用?我们的心现在很粗很粗,要去雕很细很细的东西,当然不行但是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我们雕一个佛像,轮廓雕起来的时候还是很粗的,然后慢慢越雕越细,雕到很细微的部分,你就要很细的工具,很细地用功了。如果一开始就用很细很细的工具雕那么大的轮廓,怎么雕得出来呢?雕到什么时候呢?所以工具的应用一定要很清楚,要了解工具的程序我们现在是粗的身心,要用大刀阔斧的方法,用大刀把轮廓切出来 

之前谈到我们会面对身体很多不舒服的觉受,心里很多妄念跟昏昧的状态。你在念佛的时候能不能持续性功?念佛禅坐的时候,能不能持续性放松这是我们目前最粗的基础功过不了这一关,下面的工夫上不去。听说现在有什么顿悟的法门、即刻开悟的方法,不要去相信那个提倡顿悟法门的人自己都还没有顿悟,自己都还没有修好,他才会“错觉”(中文字很有趣——“错的觉悟”): 他也开误,不过是错误的”;他也钝误,不过是迟钝的钝错误的误他“钝悟了,我们跟着他学,最后就走偏了,越修越钝越走越误了。

 

念佛与开悟

有些人问:禅宗不是常常讲开悟吗?大家不要看太多禅宗的公案,看多了以后你都不了解禅师怎么修,只看到他开悟的过程,就如同你不要只看那些有钱人风光的一面,你要看他风光之前的过程。有些人非常艰辛,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吃尽多少苦头,他富了,风光了,我们只羡慕他的风光,不知道他之前吃了多少苦。有些人也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呢?不好意思,面子问题。因为他吃的苦不是一般人能吃的,有些甚至必须接受很多耻辱的过程,他不愿意讲出来;有些人愿意告诉人家,分享经验。很多人却只看到他风光的一面,也想学他,希望自己一下子就变富了,那你就要小心,一下子被“忽悠”了还不知道。我们看禅宗的公案和高僧大德们开悟前的修行,没有一位禅师不是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才开悟的。我们最熟悉的虚云老和尚,二十岁出家,五十几岁在高旻寺开悟,这中间三十多年他修的苦行不是我们修到的。他还用了三十几年,我们要像他这样的话,也要三十几年。他是专业修行,我们是业余修行;专业用了三十几年,你业余要用多少年?三倍、五倍?你有那么长的寿命吗?所以我们不要想那么多。 

真正的禅修用功不是在等悟境,你等的悟境叫做未来心。很多人整天在那边“开悟、开悟”,就像齐天大圣用眼睛远远打量远处 ── 看不到什么的。禅法最大的受用实际上不是在开悟以后,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们现在用功的过程里面,是不是能直接得到受用?你们现在学会方法,把握用功的原则——安定和清明,方法用上去的时候,念佛念好了,心是不是安定了、清明了?心安定和清明的作用越来越结合的时候,你回到日常生活里面,用得上吗?用得上就对了,那就是最大的好处、最大的受用,那就是开悟了,因为你有小小的体悟。很多时候你们在禅堂用功,发现佛号一用上去身心就安定、清明了。回到日常生活,当发生一些事情,最关键的时候,佛号一念起来,你整个身心都安定下来,心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面对事情心里忽然好像有一个灵感 ── 其实不是灵感,是因为你的心清明了。心一清明它照见的作用就清楚了,心中的智慧会显现出来,让你知道要怎么去处理。你听从心的智慧,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情就处理好了,那就是开悟。你用上了才是实用,如果你在那边望着,有事情发生时却慌了,那没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禅修一定是实修的,能够实证、实用。 

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要把它用好需要一段时间不断练习。一方面练习我们的身体,让它能够持续性保持在一种安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修我们的心,提我们的方法,心持续性一直保持在正念的状态,清明安定的状态佛号一提起来你就清楚了佛号一提起来,你的心就安定了你要能够持续用功,用到这个方法已经成为你心里主流的作用 —— 我们的心好像河流,任何一个时刻发生什么事情,主流的正念显现出来了,发挥它的力量,就能帮助你很多事情处理好。我们这样用功的时候,真正地回到因缘,当下的心就是正念的心。当因缘现前,我们的心如果安定,就能够清楚照见所有的因,甚至能够看到它演化的过程,我做判断的时候会比较准确。依靠准确的判断,行动与就会符合因缘,我们就不受后有,不再制造后续问题 

修行的人为什么会没烦恼?因为他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好就放下了,事情没有后续、后遗与后有的干扰。虽然外在的因缘还是会有的,因为别人制造嘛,但是他心里面没有,心理空间很大,不管你放什么东西进去他都包容。他们的空间永远那么清净和空荡,所以不会有问题和烦恼,所以很自在。我们现在心里妄念太多了,多一点东西挤一挤,再挤一挤,挤到心很烦很累。如果你的心里完全是坦荡、清净的正念,什么东西进来都可以有一个位置,事情一过它就自动地消失,然后空间又空下来了。我们现在的练习就是锻炼这样的心。

在「證道歌」里,永嘉大师有這一句,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就是說,他所讲的法是直接到根本的,也就是法最中心、最根本的部分,这个部分是佛讲出来的。 

佛在讲法的时候有深浅的不同。比较深的法,佛非常直接的告诉弟子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佛对舍利弗、目犍连直接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对我们根机比较浅的凡夫,佛就会讲很多道理,因为还没有悟到或者修为还没有到那个程度的人,在听闻这个法的时候还有很多的犹疑。甚至天人来听佛讲法的时候也有一些听不懂的。 

另外还有一类众生叫做“阿修罗”。听说“阿修罗”这种众生疑心特别重,佛有时候也会专门为他们讲法。佛跟他们讲了以后,他们就会怀疑。佛跟他讲“四圣谛”,他就说佛跟我们讲“四圣谛”,可能跟天人讲了“五圣谛”,还有一个 “谛” 没有说给我们听。佛跟他讲“八正道”,他就以为还有第九个正道佛没跟他讲。我们有的时候出去弘法,也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一些听众,他总是觉得你跟他说的都不是完整的,你还留有一手。所以永嘉大师说,有些人还是有这种怀疑的心理。但是他在说法的时候,说到最根本的法,那就是这么一回事, 是確定的。这样子说的话,他就是回到这个根,像树木回到这个根,水回到源头,用树木来比喻就是不讲枝枝叶叶的事情。这就是他所说的, “摘叶寻枝我不能”,是说”我不做这种事情“。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所讲的是回到根本的,用术语就是 “胜义谛” 或者 “第一义谛” ——就只说这个,不说其他的。不过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是对那些修行程度很好的人讲的,他只用了一个句子,那些真正研究程度很高或者修行程度很高的人读完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我们就需要讲那么多。对有些学生讲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兜圈子加以说明。所以我們现在是“摘叶寻枝我能”, 而不是“摘叶寻枝我不能”了。 

永嘉大师这么讲,其实也让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我们看到枝叶和根这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我们不能把它們分开。永嘉大师悟到这个根本,就直接谈到这个根本的部分。在修行上,我们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在中国禅宗的修行中,要做的就是直接回到这个根本,所以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说法。也就是说,不跟你说一些枝枝叶叶的事情,直接回到根本。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情况的同时,还要了解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自觉。我们可以向往佛、圣者、还有这些禅师因为悟到了根本以后,解脱了生死。当回到自己本身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认清自己的条件,这个也是我们佛性里面自觉的一个重要起点,也就是我们在自觉的状态中,自觉到自己的程度到哪里,就依我们所具备的条件来修行。这样的话,就能够顺从正道而起。 

我们发现很多禅修的人,因为他们看到很多禅师能够顿悟,就升起了所谓的这种向往的心,也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所以就会学习他们的行为。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要学的是根本的部分,却没有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个条件来达到这个根本的部分。在这个过程里面会出现“枝叶”太多的问题,他想要到达这个根本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就好像人还在树上面,这个树很多枝叶,他直接要到这个根部来,他是到不了的。所以他就必须要把这些“枝枝叶叶”处理掉以后,才能来到这个根本。这个过程很重要,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方式、次序或者次第来开始来用功修行的时候就会发现到,我们自己本身有很多的烦恼、妄想之类的杂染的心理状态。 佛说的一切法,就是为了要对治我们这颗种种杂染的心。所以,贪欲比较重的众生,我们用“不净观”来对治它;嗔心比较重的众生,我们用“慈悲观”来对治他;愚痴心比较重的,我们就用“因缘观”来对治。也就是说,你有什么烦恼,就需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对治烦恼是需要过程的。我们在用禅法的时候,也会应用一些比较原则性的方法。比如说,在系统的教学里面会告诉你,你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个方法是你去一项一项的去处理它,这也是禅法里面所教导的。现在我们的教法里面是告诉你说,你不用一样一样的去对治它,而是用个比较原则性的方法。什么原则性的方法呢?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先回到你用的方法上来,这个是比较原则的。因为你的方法是你在用功中的这个重心点,某种程度上有一个根本的方式,就是要回到这边来。但是回到这边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琐碎的事情、杂妄的念头还是一直在。也就是说,即使你回到方法,也还没有完全处理掉这些问题,还没有能够达到不乱的一心。那么还没有回到这个根本,所以还不具备条件回到这个根本来,所以还要继续处理。这个是我们在用功的时候要知道的情况。这样的话,我们自觉到自己的状态的时候,就会比较踏实地去用这些方法去用功,而不会坐在那里一直空想要快点回到这个根本来,就不会去想“赶快教我一个方法马上就开悟”之类的。这样的话你在用功的时候就会比较踏实。这个对凡夫修行来讲,是很重要的。 

顿悟是可能的,也就是你有能力做到,但是你要先具备这个条件、这个能力。还没有具备这个能力、这个条件的时候,你就要去修,去具足这些条件。 所以,这个过程里面你就要用功修行,这就是“枝叶”跟根本之间一个需要贯通的地方。 

另外一点,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还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什么方向呢?我们先处理的是“枝枝叶叶”的,所以它会比较繁琐一点。但是这些“枝枝叶叶”在不断的处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会越来越简单。你回到这个根本的部分,它一定是很简单的。假如你修行的方法越修越复杂,有人告诉你说越高明的方法越复杂,这里是有问题的,这是你一直还在处理“枝叶”的问题而已,你回不到根本来。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你们在用功的时候,它的顺序、次第,一定是从粗到细,从外到内,从复杂到简单。所以当你们用功到某一个程度,身心是比较安定的,你的方法就用对了。 

即使我们身心很安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状态会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我们心里面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层次,一层一层含藏的东西是什么。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但在修行的过程中它一定会浮现出来。你的功夫用的越好、越深的话,心应该就越简单,所以你的方法应该是越来越简单的。当你修到那个程度,碰到问题的时候,你只需要回到方法就好,不用再“摘叶寻枝”,不要去找方法来对治这些比较内在的问题,就是直接回到你的方法,不要再加东西进去了。它的方向一定是这样的 -- 修的越深入的时候,方法一定越简单,你自己本身也越简单。即使有很多比较深层的杂染显现出来,你都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处理它,不需要再加很多“枝枝叶叶”来处理它,这一点也很重要。在修行的过程中,处理枝叶一定是比较复杂的,慢慢的趋向这个根本的时候,它一定是越来越简单的,越来越没有方法,不需要方法。这个过程也很重要。 

“枝叶”和根本,我们要懂得去贯通,还要看出它们所处的位置。我们现在还在处理枝叶,就老老实实地处理枝叶,当你到了这个根本的程度,你就可以直接到这个根本来。

 

(继程法師2016年波兰禅21开示。张斯居士笔录整理,空竹编辑。)

感激此网页的赞助商: xxx, yyy, zzz

最新活动

18-09-2024 - 25-09-2024

13-11-2024 - 20-11-2024

24-11-2024 - 15-12-2024

21-12-2024 - 28-12-2024

最新法雨叢書

RM 10.00 单价 談心
库存:10 件
RM 20.00 单价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库存:8 件
RM 16.00 单价 一路走來
库存:6 件